大明帝國最後的一道城牆--袁崇煥

說起袁崇煥,更多的人感到的是惋惜。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袁崇煥雖為抗清名將,但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同時袁崇煥也比較有才華,遺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明思宗崇禎三年( 1630年)八月的一天,北京西市刑場,處死“欽犯叛賊”袁崇煥。罪名竟然是勾結後金,引狼入室,使京師生靈塗炭。袁崇煥真的是叛賊嗎?不。

大明帝國最後的一道城牆--袁崇煥

袁崇煥

大明帝國最後的一道城牆--袁崇煥

京劇中的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人,明神宗萬曆年間進士。從嘉宗天啟二年起任兵部職方主事,不久升為僉事,監督山海關外明軍。天啟三年大學士孫承宗行邊,決定守衛寧遠城。袁崇煥親定規劃,第二年峻工,遂為關外軍事重鎮。天后四年他率軍3幹巡關外渚地,不久以五防敘勞,升兵各副使。再升寧前道右參攻。袁崇煥官旅生涯現階段還算平穩。這也說明了袁崇煥的軍事才能是非常優秀的。

天啟六年( 1626年)正月,後金大汗努爾哈赤親率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到達寧遠。袁崇煥得此消息之後,同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剛等集合全集將士,誓死守衛。

大明帝國最後的一道城牆--袁崇煥

袁崇煥刺破手指,寫成血書,以激勵將士,併為之下拜,將士紛紛表示情願戰死疆場。他們首先堅壁清野,再傳檄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只要將臨陣脫逃到該地者,一律全部斬首,這時人心開始安定。數十日日後金大軍開始攻城,兵士戴循在城牆挖洞,明軍射箭、擲石均不能擊退敵人。袁崇煥命令軍士發西洋大炮後金軍大受損傷 ;狼狽撤退。 數日後努力爾哈赤親率大車攻城,被明軍大炮擊中,身負重傷,被迫撤兵而去。

戰役開始時 ,朝野認為寧遠必不可守,當傳來捷報之後,舉朝大喜,立即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並予以璽書獎勵。同年八月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即汗位。袁崇煥欲遣使議和,其目的是藉此拖延時間,修築邊防。

天啟七年( 1627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錦州。四面包圍。守將趙率教一面率軍守城, 一面派使議和,欲緩兵以待救。袁崇煥認為寧遠的兵馬不能動,只得選精騎四千,命尤世祿、祖大壽,繞出金軍後決戰。另遣水師東出,以相牽制。再請薊鎮宣大兵,東護美門。

後金軍已於二十八日分兵進攻寧遠。袁崇煥親督將士登城守衛;列營壕內,用大炮轟擊,而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在城外大戰。後金軍受到內外夾擊,遂解圍而去。

再次進攻錦州,因天氣炎熱不能攻下,又損兵折將,於六月五日退去。時稱寧錦大捷。宦官魏忠賢指使其黨羽攻擊袁崇煥不救錦州,袁崇煥遂乞休而去。

大明帝國最後的一道城牆--袁崇煥

同年八月,熹宗死,息宗即位,魏忠賢伏誅。袁崇煥被朝廷召回,其年十一月升為右都御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禎元年( 1628年)四月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避開袁崇煥把守的寧遠,以蒙古軍為嚮導,率幾十萬大軍從宮峰口入長城,京師戒嚴。袁崇煥立即派祖大壽等人衛,十一月十日到薊州。不久山海關總兵官趙率教戰死於遵化,三屯營被後金軍攻破,巡撫都御史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盡。

後金軍越過薊州向西,直逼北京德勝門。袁崇煥從山海關回師馳援,敗後金軍於北京廣渠門外,清求入城休兵,志宗不許。只得再和後金軍血戰,互有殺傷。

當時後金所進入的喜峰口為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但北京人驟遭兵亂,怨聲載道,以為袁崇煥擁兵縱敵所致。因袁崇煥以前和後金通和約,朝內大臣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域下之盟。思宗聽後亦對袁崇煥懷疑。這時後金設下反間計,在所俘虜的宦官面前,私談袁崇煥和後金早有和議密約,然後放鬆監視,讓宦官逃去。宦官回北京後,告訴了思宗。十二月召對袁崇煥於平臺,立即逮捕入獄。

大明帝國最後的一道城牆--袁崇煥

時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等謀興大獄,為閹黨報仇,見袁崇煥被捕遂以擅自議和、專戮大帥文龍為罪名。“莫須有”的罪名安在袁崇煥的身上,和岳飛一樣,他死的冤。法司判處袁崇煥謀反罪,論死。崇禎三年八月磔袁崇煥於西市。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並抄其家。袁崇煥無子,家無餘資,國人皆認為冤枉。自袁崇煥死,邊防愈加無人;明朝滅亡指日可待。有人說:也許袁崇煥活著大明的漢人江山也會被改寫。

哀崇煥死後,冤沉大海,無人敢於問津,直到清初,才加披露,從此大白於天下。在袁崇煥身上我們感受到的是不屈的民族精神與意志,而這不真是現在我們所需要的嗎?

各位讀者大大,看完如果覺得還可以,記得轉發關注點贊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