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为何大多勤政?3方面制约,连慈禧也不得不“勤为先”

抛开晚清时期失去统治实权的同治、光绪、宣统三位

“傀儡皇帝”,我们不难发现,自后金政权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到清朝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帝王——咸丰皇帝,不管有再多的负面评价都不能抹杀他们“勤政”的一面。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皇权社会中,清代帝王如此罕见的“勤于政事”,确实令人叹服。

清代帝王,为何大多勤政?3方面制约,连慈禧也不得不“勤为先”

“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的雍正皇帝,用在位13年朱批1000万字的记录开创了封建帝王的“勤政”记录;就连清朝无限接近于昏君的咸丰皇帝,在执政初期也被时人评价为“勤于政事,企图重振纲纪”;甚至连窃取晚清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在宫女的眼中也是“寅时一定起床,准时到养心殿,几十年如一日,真是不容易”的正面形象。

那么,清代帝王“勤政”的一致性,到底是祖制成例约束,还是历史背景使然,又或者是皇帝的个人修为所致?

其实,清代帝王的“勤于政事”和其严格的皇室教育;皇位传承方式的不确定和清朝始终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关系。

清代帝王,为何大多勤政?3方面制约,连慈禧也不得不“勤为先”

01 严格的皇子教育,让清代帝王的个人素质普遍较高

清朝并未创立的天聪年间,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就清醒地认识到了皇室子弟教育对于王朝兴衰的重要性。《清实录·太宗实录》明确记载了皇太极对诸王公贝勒子弟的教育目的:“所以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实有赖焉”。甚至,为了让八旗子弟“读书明理、尽忠朝廷”而专门设立八旗官学,“自今凡弟子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励制度。

毫无疑问,清朝开国皇帝对于皇室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后世君主做出了正面表率。康熙皇帝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儒家佛学、数学医理样样精通的全能型帝王,和顺治皇帝严苛的皇子教育绝对分不开。受此影响,康熙皇帝对于皇子的教育重视程度更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将多达十几位皇子都培养到足以稳坐江山的夺嫡角色。

清代帝王,为何大多勤政?3方面制约,连慈禧也不得不“勤为先”

在清朝皇室子弟的教育系统中,除了有“日讲”这种类似于启蒙教育的方式外,每位皇子还会被安排专门的师傅进行“一对一”教学,而这些师傅都是当时的大儒名家,对于皇子的性格、价值观乃至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如此严苛的皇室教育,自然会让清代皇帝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修为大幅度上升,“勤于政事”这等身为帝王最基本的素质,自然也成为了他们的一致性标签。

02 皇位传承方式的不确定,让清代帝王都成为了“优胜劣汰”的胜出者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入关之前和入关初期,因受中原地区汉文化影响不深,对于皇位传承所依据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子承父业,兄终弟及”原则并未完全采纳,以至于直到康熙朝仍未形成明确的皇位传承方式。

清代帝王,为何大多勤政?3方面制约,连慈禧也不得不“勤为先”

康熙传位遗诏

从后金政权时期的“汗位推选制度”,到顺治朝的“皇帝个人意愿选择”再到康熙朝初期的“明设太子”、晚期的“于诸皇子中者一贤者为继位人”,清朝的皇位传承方式始终在变化。皇位传承方式的不确定,势必会让皇子们始终处于一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竞争状态中。努力提高自身修为,时刻保持高等素质,才是清代皇子们继承皇权的不二选择。

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为避免康熙朝晚期“九子夺嫡”事件的重演而创设了“秘密立储”制度,但因为这一制度的“秘密”特点,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皇子之间的夺嫡行为。也就是说,整个清朝时期,皇子们始终未摆脱“以贤夺得”、“以能取胜”的竞争环境。此等竞争环境之下,能成为皇帝的必不是凡人,更非昏聩无能之辈,

“勤于政事”也成为了基本素质。

清代帝王,为何大多勤政?3方面制约,连慈禧也不得不“勤为先”

立储诏书藏匿处——正大光明殿

03 始终处在内忧外患环境下,让清代帝王不得不打起精神,勤政应对

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到八旗军队入关,再到顺治、康熙年间才逐渐实现的中原地区统一,清朝初期始终处于战乱状况。哪怕是统治根基已然稳固的雍乾时期,边疆战乱、中原地区的反清活动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势头。乾隆朝以后,清朝逐渐走向衰败,除了国内日渐增多的反清活动,

“船坚炮利”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也开始用武器叩响晚清的大门。

自道光朝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咸丰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再到光绪二十六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曾经不可一世、笑傲天下的大清王朝面临着真正的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如此境况之下,清朝帝王乃至饱受后世诟病的慈禧太后,都不得不打起精神,硬逼着自己“勤于政事、力求改变困局、重振纲纪”

清代帝王,为何大多勤政?3方面制约,连慈禧也不得不“勤为先”

国耻难忘

后记

正如《啸亭杂录》所言,正因有了雍正皇帝的“日夜忧勤、朝乾夕惕”,才有了大清王朝的“国帑丰盈,人民富庶”;正因清朝帝王乃至慈禧太后都能“勤于政事”,才有了少数民族政权稳固统治中原地区200余年的历史记录。我们在拼命抵触清朝、抹黑清朝,称“鞑虏误我中华”、“异族入侵,祸害中原”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想一想被我们评价到如此不堪的王朝都能统治中原地区200余年,到底谁才该脸红?

近30年“万事不理”的万历皇帝,能被后世评价为魁柄独持、驾驭群臣的帝王楷模;而“宵旰焦劳,勤于庶政”的雍正皇帝,却被当成为清王朝强力续命的罪魁祸首!是我们太自信了,还是我们太狭隘了?

参考文献:《清实录》、《清史稿》、《啸亭杂录》、《清稗类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