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取暖记

小时候的冬天才更像个样子。地冻的结实,严霜结于表,用锨很难铲的动。屋檐边挂满冰柱,像皇帝老子戴着的流苏。天,那叫一个真冷。取暖基本是“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寒冬取暖记

每次放学后,外婆忙从柴垛上取一些柴禾,放在火盆里烧起来,手往火苗近处一放,浑身打个冷战,热乎气很快传遍全身。稍后,外婆再添加一些硬材,明火之后,没有了烟熏,只有暖和蓝焰。外公、大姨、小姨忙完了各自的任务,也加入进来,围炉夜话,直到倦意十足。暖一直在,外婆的爱也一直在。

被窝冷似铁,钻凉被窝是很难为情又略打怯的事。智慧在民间,取了输完液的玻璃瓶,倒入开水,在被窝里来回滚几遍,凉意就缓解了许多。略有瑕疵的是瓶子后半夜凉了,还贴着脚的时候也有。前半夜瓶子暖我脚,后半夜我脚暖瓶子。是不是应了那句话呢,欠了人家的终究要偿还的,这倒也公平!后来,这种形式有了升级版,条件好些的,玻璃瓶换成了橡胶袋。当自家里有了之后,有几次还故意当着邻居的面灌热水,其实离睡觉还有好长时间呢。

寒冬取暖记

大约我上初一的时候,家里用上了蜂窝煤炉。这种炉子2既能有不间断的热量散出来,还可以烧水做饭,现在看来也不失为一种性价比比较高的取暖方式。在厨房或屋子角落,码上一堆,随换随取。晚上闸好风门 ,次日清晨拉开风门,约半小时后,蓝色的火苗就能窜出来。母亲常拿了棉袄、棉裤在炉子上烤一烤,把母亲的爱穿在身上,一整天都舒服。整个冬日,煤炉成为一家人的中心,成为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换下的炭球渣洒在庭院路面上 ,雨天时不至于鞋上粘的全是粘泥巴。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富裕了一部分人。挣钱不就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么,人们也不像以前那样把钱捂的那么紧了。有的家庭烧起了暖气,俗称“土暖”。一个大炉外加几个暖气片,这是标配。这时,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领到的工资能贴补一些家用了。不久有了自己的房子,冬天到来之前,花了1000元安装了一套取暖设备,。天冷的拿不出手的时候,就果断点炉取暖。调试一天后,整个屋子像换了一个季节似的,原来冬天里的春天就是这个样子。把父母接了过来,这是儿子的“反哺”和“跪乳”。

寒冬取暖记

现在,小区集中供暖,交费之后静等暖气就可以了。从凛冽的寒风中奔到家门口,推开的是一个春天。褪去厚厚的外套,被温暖包裹的幸福感是难以言喻的。

冬日寒冷,乃自然之天性;避冷趋暖,实人类之本性。天冷人暖,这座城市不再寒冷。

我寻暖,我享受了暖 ,我也要奉献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