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抓週”風俗,也許你小時候也經歷過

“抓周”風俗在中華大地上流傳已久,這是一種在小孩子週歲的時候,用來預測孩子前途及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的古老文化習俗。

古代的職業並不像現在這樣多元化,所有的職業大致可以分為:仕、農、工、商四大類,在《管子·小匡》中有記載:“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柱石)也。”因為職業方向比較少,所以古人經常用“抓周”的方法來預測孩子未來從事的職業。

流傳千年的“抓周”風俗,也許你小時候也經歷過

“抓周”的發展史和現狀

“抓周”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時候還不叫“抓周”,而是叫“試兒”,這種風俗主要是在江南地區流傳。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中就明確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

在隋朝時,“試兒”風俗開始在江南以外的地區擴散興盛,到了唐宋時期,整個中華大地都開始普及這種習俗,這種習俗普及開後,這種習俗的名稱再一次發生變化,人們稱之為“試晬”或者“周晬”: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中記載說:民間生子後,“至來歲生日,羅列盤盞於地,盛大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算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

流傳千年的“抓周”風俗,也許你小時候也經歷過

之後的元明時期,這種習俗再次被推向巔峰,這個時期是“試晬”習俗最興盛的時候,它又獲得了一個新的名字“期揚”;

正所謂物極必反,經歷了盛極一時之後,“期揚”習俗開始慢慢衰落,到了清朝時期,這個習俗雖然還有人在流傳,但是人們已經不再重視,這個時候它才開始叫“抓周”或者“試周”;

直到近現代,已經很少有人專門去“抓周”預測孩子的未來,更多的是把它當做一種遊戲,即是對先輩的緬懷,又可以增加童趣。

流傳千年的“抓周”風俗,也許你小時候也經歷過

古代“抓周”的講究

在古代,“抓周”是一項和莊重的儀式,因為涉及到子孫的未來,所以人們都比較重視,不管是用具還是儀式都有一定的講究:

“抓周”的用具通常都會選擇差不多大,顏色相似的物品,並且是孩子第一次接觸的物品,避免因為孩子因為習慣而去選擇;

“抓周”使用的物品需要具有代表意義,例如書籍代表著會考取功名(仕),印章代表著會做官(仕),算盤代表著會當商人(商),剪刀代表著會當裁縫(工),食物代表著會去種地(農)......

“抓周”之前,通常都會給孩子沐浴更衣,隨後帶孩子祭拜先祖;在“抓周”之時,孩子比較依賴的親人需要回避,親友不能干預,以免對孩子造成干擾。

流傳千年的“抓周”風俗,也許你小時候也經歷過

“抓周”產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響

“抓周”習俗的產生是世俗等級觀念和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觀念相互碰撞的產物:一方面人們世俗的將人無形之中分為三六九等;另一方面人們又渴望過上美好的生活;然而每個人的天賦和願望都不一樣,孩子能不能有所成就還不確定,於是“抓周”就誕生了。

“抓周”的誕生可以幫助父母預判出孩子的天賦和志趣,讓父母可以提早做出安排,使孩子少走彎路,甚至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流傳千年的“抓周”風俗,也許你小時候也經歷過

“抓周”的現實意義

根據“抓周”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父母對孩子們的殷勤期望,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這也就導致了現代的父母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斷給孩子報培訓班,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古人還能夠根據“抓周”來判斷孩子的興趣愛好,進而因材施教,而現在的父母卻是囫圇吞棗的給孩子灌輸自己希望孩子學習的東西,這無異於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

先輩一直在傳承根據興趣來學習的理念,正在慢慢被人淡忘,他們施行幾千年的方法對於現在來說或許有些陳舊,但畢竟有它的道理,我們不應當一刀摒棄,而是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這個基礎上做出適用於現在的創新,這才是“抓周”習俗啟迪我們的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