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疫情後,透視金融科技發展的1個基本盤與4大趨勢

3月24日,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海淀區政府指導下,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北京市銀行業協會、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與金融科技會客廳聯合推出的中關村金融科技大講堂第七期圓滿結束!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國培機構董事長劉勇圍繞共同戰“疫”後金融科技的“新春天”展開了精彩的分享,本次分享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國際金融科技的最新進展、國內金融科技發展的形勢、國內金融科技新動向和“新春天”:一個基本盤,四大發展趨勢 。

1

國際金融科技的最新進展

導讀:全球金融的競爭焦點在金融科技。世界主要國家在不斷加強金融科技頂層設計、戰略規劃的同時,也正從宏觀層面到財政、法案的具體層面加快落地。疫情不會對金融科技融資產生太大沖擊,未來金融科技融資額會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

各國正加快金融科技發展部署,加速落地金融科技規劃政策。1月20日,來自加拿大銀行、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歐洲銀行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機構宣佈設立專門小組,討論央行數字貨幣用例。1月7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合規與審查辦公室發佈公告稱,已包括數字資產在內的新金融技術列入下一財年的主要關注事項。1月28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佈《支付服務法案》正式生效。法案將數字支付令牌服務等新型支付服務也納入其中。3月11日,英國政府發佈財政預算,持續關注抗擊疫情與金融科技。本次預算宣佈針對英國金融科技領域進行專門審核,增加了對金融科技交付小組的資助。國際上在關注疫情的同時,不斷對金融科技發展給予支持。

世界主要國家在不斷加強金融科技戰略規劃的同時,加快了落地步伐。金融科技是通向未來的金鑰匙,把握住金融科技就是把握住了未來國際競爭的關鍵。

2020年1月,全球金融科技融資額約12.1億美元,2月融資額約16.4億美元,較往年同期數據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屬於投融資正常回調,未來金融科技融資額會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

2

國內金融科技發展的形勢

導讀:中國金融科技延續了良好的增長勢頭,產業發展全球領先。各城市在金融科技發展速度和水平上有差異,東部城市總體實力較強。各大城市在佈局金融發展戰略的同時,會更加強調技術的作用,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必須率先成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已經進入到4.0階段。2019年,中國金融科技延續了良好的增長勢頭。2019年我國的金融科技融資額達到了181.9億美元,佔全球比重的52.7%。2015年到2019年,中國融資最多的金融科技公司是螞蟻金服,籌集了220億美元。京東數科是中國第二家融資最多的金融科技公司,籌集了50億美元。

2019年畢馬威公司發佈的《全球金融科技100強榜單》顯示,中國10家企業上榜;《中國金融科技競爭力100強榜單》顯示,北京有49家企業上榜;《2019中關村金融科技30強榜單》顯示,入榜企業類型涵蓋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研發類企業和綜合服務類、互聯網支付、保險科技、互聯網銀行、消費金融等業務類型的企業,業務範圍非常全面。

各城市在金融科技發展速度和水平上有差異,東部城市總體實力較強。北京金融科技優化佈局穩步發展,上海也在努力打造金融科技國際化品牌,深圳力爭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主角”。杭州採用“政策+人才”策略再造城市發展新活力,雄安新區集聚多種資源為金融科技城建設蓄力。成都、重慶、廣州、南京、青島等城市也在積極佈局金融科技發展。

今天的金融公司應該是科技公司,如果不成為一家科技公司,金融公司是沒有未來的。目前,北上廣深等城市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各大城市在佈局金融發展戰略的同時,會更加強調技術的作用,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必然也是打造金融科技中心。

3

國內金融科技動向

導讀:國內金融科技發展的最新進展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國內穩步推進金融科技發展戰略,各個地區都在加快金融科技發展的步伐。第二,疫情對中國金融科技投融資影響有限。第三,疫情期間金融科技發揮自身技術優勢,為疫情防控建立了技術的“護城河”,在多個場景中發揮了價值,充分體現出金融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加快金融科技發展的步伐,為金融科技“新春天”的到來拉開序幕。

首先,國家穩步推進金融科技發展戰略,各個地區都在加快金融科技發展的步伐。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佈了金融行業的標準《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對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的安全體系建立提出明確要求。3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北京營業管理部發布關於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第一批項目申請機構自聲明的公告。目前,第一批的6個試點項目已完成登記,將向用戶正式提供服務。1月,上海市發佈《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將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的總體目標。

數據顯示,1月和2月的融資額合計20億美元左右,預計第一季度總融資額會在30億美元左右,與2019年第一季度融資額差不多,可見疫情對於金融科技發展融資的影響很有限。

在疫情期間,金融科技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疫情期間金融科技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加強相關係統技術研發,為疫情防控建立了技術的“護城河”,為金融科技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推動金融線上服務,支撐疫情防控。在疫情防疫期間,各地進一步限制人口流動,金融服務成為首要難題。在傳統線下業務停滯的危機時刻,金融科技地位凸顯,金融機構紛紛推出特殊時期的線上替代服務。

銀行方面,多家銀行從線上提供開戶、客戶服務,到線上、線下聯動放款,從快速上線銀行創新產品,到綠色通道審批放貸,從人工智能呼入處理到遠程簽約,24小時運行,及時的處理了客戶日常金融需求。證券方面,由於疫情的原因,各證券公司呼籲交易者減少去證券營業部等公眾場所,使用手機證券APP等網上交易方式。保險方面,眾多的保險企業開通綠色服務通道,實現全流程線上作業,在線投保、線上理賠,增強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服務能力。

二是聚焦中小企業信貸需求,更好的服務防疫經濟。受疫情影響,個人以及中小微企業都會面臨融資還貸的壓力,而金融科技對於信貸優惠政策的有效實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一方面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定向信貸支持,確保這些企業生產能夠獲得資金扶持;另一方面就需要基於大數據+AI,對受疫情影響群體的資產和信貸行為,通過多維度的大數據驗證和綜合分析,智能建模和精準分析,為有需要的企業提供精準的服務,從而給予中小企業精準信貸支持。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上,銀行通過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小微企業信貸服務能力,對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解決更現實、更長效。但是,目前金融科技在小微企業信貸的應用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將不斷演化,派生出更多的模式和應用場景。

三是防範疫情,金融科技的應用生活服務領域。金融科技不僅會提升金融的效率,而且可以應用於城市治理等多個領域,包括智慧醫療、智慧生活、智慧交通、智慧社保等。

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早查明”和“早發現”是疫情控制的重中之重。中關村金融科技企業積極行動,配合疫情防控。金融科技上市公司中科軟研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密切接觸者追蹤系統”並在除夕前上線,實現了肺炎疫情信息的實時報告,確保第一時間獲得最準確的數據,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北京博雅正鏈發起了“博雅醫鏈”戰“疫”醫療物資捐贈存證公益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免費提供物資的確認可信存證、信息查詢等在線服務,並且協助金融機構在反洗錢工作中瞭解交易的目的和交易的性質。

在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快速診斷是一大難題。金融科技企業通過技術的深度應用,提高了醫生問診效率。如國美金融聯合醫加壹、360金融聯合醫聯等企業開通了7*24小時的免費在線義診,科大訊飛“智能語音外呼助手”等,為醫院門診減輕就診壓力,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智慧生活方面,在疫情期間,線上購物異常忙碌,為了降低“人傳人”的風險,各大電商平臺和快遞公司動用、利用金融科技等底層技術推出“無接觸式配送”。目前已有京東、百度、美團等企業的無人車在武漢、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的抗擊疫情相關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基於地鐵、火車站、機場、集中辦公區等人流量較大的區域,曠視科技提出了“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傳感”的創新解決方案。通過前端紅外相機,鑑別人流中的高溫人員,根據疑似發燒者的人體、人臉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工作人員快速定位體溫異常者並實現疑似高熱人員的精準鎖定,滿足了疫情防控需求,為城市的管理和便民服務提升了運營效率。

此次疫情期間,金融科技不僅在疫情防控多個場景中發揮了價值,同時也體現出了金融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是“科技向善”的最好印證,加快了金融科技發展的步伐,為我們的金融科技“新春天”的到來拉開了序幕。

4

“新春天”:一個基本盤,四大發展趨勢

導讀:共同戰“疫”後,金融科技在一個“基本盤”,即金融科技“雙穩”結構基本成型的前提下,加快在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合規風控以及人才培養四個方面的變革。在產業發展方面,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形成發展閉環,保險業與銀行業會加快變革;在技術創新方面,技術研發和技術應用的新動能會更加凸顯;在合規風控方面,中國版監管沙盒模式會逐漸成型,監管沙盒與監管科技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創新,標準化建設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在人才培養方面,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專業人才供給不足導致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巨大,人力資本成為金融科技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認定會更加體系化、規範化,產學研合作會更加深入且具有實踐性、挑戰性。

共同戰疫後,金融科技會在一個基本盤的前提下,加快在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合規風控、人才培養四個方面進行不同程度的變革,金融科技的“新春天”就要來了!

金融科技“雙穩”結構基本成型,發展穩定、後勁充足的特徵已經顯現。我國金融科技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優結構運行的新階段。金融科技營收規模穩步增長,到2020年,預計營收規模達到19704.9億元;單位企業融資規模趨於穩定,到2020年,預計規模達到2013.6萬美元。營收規模和單位企業融資規模的“雙穩”結構基本成型,發展穩定、後勁充足的特徵已經顯現。

此次疫情只會放大這種特徵,並且會在未來較長時間內成為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基本盤。未來金融科技在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合規風控、人才培養四個方面將發生重大變化。

在產業發展方面,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形成發展閉環。金融科技的發展,會推動科技金融服務業務線上化、智能化,優化場景應用。金融科技會推動科技金融精準融資、加速資本高效對接。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賦能,以“金融+技術”新動能、新模式互補互促,最終形成發展閉環。

目前,中國保險業正面臨著深刻轉型時期,從相對粗放經營的發展模式,逐步過渡到相對科學、理性和規範經營時代。科技賦能成為未來保險業發展的關鍵詞。未來,保險科技會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推動保險業創新,為解決保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更多新手段。在整體發展趨勢上,保險科技行業趨向平臺化和跨界融合發展;傳統大型保險公司成為保險科技領域越來越重要的參與者;API或微服務體系結構將成為保險行業數字化轉型重要舉措;保險科技與其它金融科技的交叉會逐漸增多。在技術方面,保險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發展趨勢顯現;人工智能打通“數據孤島”,推動行業以開放的心態進行交流;保險行業成為區塊鏈應用探索的關鍵領域,商業化應用加速。

轉型開放銀行將成為銀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經階段,會誕生更多更加創新的新模式、新業態,例如非接觸銀行、非接觸貸款等。

目前,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已經明確提出開放銀行計劃,作為下一步提升銀行業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從建立API市場到核心開放,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在各個層面上都有探索合作,全球開放銀行發展勢頭強勁。隨著關鍵底層技術融合發展的不斷推進,開放銀行體系會在開放API、SDK的基礎上,與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創新融合,提供更多實踐案例;同時,開放銀行體系建設會充分適應客戶需求更加多元化、專業化、智能化的趨勢,構建產品和服務的聯合提供鏈條,“交互”形式將更加多元化,適用範圍更加普遍,界面更加友好。銀行業務將變得無處不在——在客戶需要的時候,以客戶需要的方式出現。

未來,金融科技賦能銀行業轉型將繼續作為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的主戰場。目前,歐美國家的銀行在金融科技的投入佔營收的比重達到10%,而中國的銀行投入比例僅有2%。但大多數銀行已經意識到建立金融科技為自己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性。新時代的各類銀行將立足於自身規模、客戶結構、業務品種等稟賦特點,趨利避害,沿不同路徑差異化發展:一方面,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佈局將持續深化,部分頭部企業,將逐步開展金融科技的輸出,將金融科技作為核心服務向中小銀行或政府部門輸出。

其次,全國性商業銀行也將進一步與互聯網基因的金融科技企業開展廣泛合作,優勢互補。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的引領下,金融科技行業將持續保持創新發展與迴歸本源的基調,沿融合業務技術、賦能傳統金融、防控金融風險、助力實體經濟等主線,在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方面進一步賦能銀行業發展,助推提質增效。

在技術創新方面,技術研發和技術應用的新動能更加凸顯。金融科技底層技術會加快融合,誕生一批“人工智能+大數據”“5G+物聯網”等新技術模式。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將成為新熱點,在合規、財務審計、監管現場檢查等領域進行相關應用。在技術應用方面,隨著5G等新一代通信技術的普及應用,利用5G超大帶寬、超大規模連接等特性,實現萬物高速互聯,並結合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產生了豐富而真實的數據,應用在動產質押監管、金融風控等領域,可使金融機構實時掌握客戶的風險動態,為風險管理和風險經營提供決策支持和數據支撐,及時發現客戶異常數據,並進行預警,5G帶來的新業務模式將改變銀行的風險管理理念,讓風險管理更全面、高效、精準。

合規風控方面,完善監管制度和推動標準化建設是保障金融科技安全合規的一體兩面。目前,金融科技“強監管”邁入常態化,監管科技等新型監管模式將成為主流。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合規風險、聲譽風險和系統性風險等七大風險會以更具隱蔽性、波動性和挑戰性的形式展現。因此,加強金融監管,促進金融脫虛向實是未來金融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強監管的態勢下,中國版的監管沙盒模式會逐漸成型。目前,北京市在有效的推進監管沙箱的試點。隨著金融科技應用試點的不斷深入,會形成一批優秀的試點項目;風險補償和退出機制會逐步完善,規則會逐步成型;監管沙盒的實施空間和容量會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迭代和試錯成本會不斷降低;監管沙盒與監管科技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創新,關鍵底層技術在監管沙盒中的作用會持續顯現。

金融科技是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的發展需標準先行,標準化建設尤為重要。未來,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金融科技技術國家級標準會相繼推出。金融科技產品認定標準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技術標準、業務標準都在不斷健全。目前,中關村正在積極鼓勵領軍企業研製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加強國際標準儲備與制定,打造“中關村標準”國際化品牌。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即將成立標準委員會,推動聯盟的會員企業推出團體標準。

在人才培養方面,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專業人才供給不足導致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巨大,人力資本成為金融科技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在“雙穩”結構下,未來金融科技需要“3+1”類型的人才,即具有國際化、複合性和創新性的背景和能力,併兼備風險意識和互聯網思維的人才。高校和企業的合作也會更加深入,建立專業示範性實習基地,以新興金融科技崗位需求為導向,通過校企聯合協同育人,不斷加強實踐、實習基地建設,有針對性地進行訂單式培養,實現校企雙方共贏。同時,對於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認定也會更加體系化。產學研合作會更加深入且具有實踐性、挑戰性。

“新春天”既是一種趨勢,也是一個努力奮鬥的方向。1979年4月1日,“科學的春天”刊登在人民日報的頭版。在這篇文章的激勵下,科技工作者踴躍的參與到國家的建設當中。改革開放40年,科技力量不斷強大。只有在春天的時候播下種子,才能在秋收有所收穫。“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不僅是金融科技的“新春天”,也是產業優化發展、智能化發展的“新春天”,更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