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会是二线地产中快速崛起的那个仔吗?

绿城是一个既让人爱,又让人恨的公司,爱它的人,大多是它的业主,买了它的房子,品质不错,口碑好,至少在宋卫平时代是这样;同样,恨绿城的人也很多,最近三年尤其多,而这批人,大多是绿城的小股东。

宋卫平时代,绿城以重细节、高品质的房子名声在外,在国内有地产行业的苹果之称,时至今日,在江浙沪地区,绿城的口碑在购房者的心里依然是杠杠的。但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精雕细琢和行业的快速发展格格不入,绿城从2009年行业的第二,一度濒临破产的边缘,这其中固然有公司战略的失误,但与公司的产品策略不适应市场同样息息相关。

在濒临破产的边缘之时,宋卫平找来了融创的孙荣斌,但最终因为理念和利益诉求不同分道扬镳,之后绿城引入了央企中交集团,成为了中交集团旗下的一员。投入中交后,大家对昔日的探花预期颇高,不少小股东跃跃欲试,等待的确认是连续的三年的资产大幅减值,总计高达40亿元+。对于小股东而言,绿城是他们的伤心地,因为持有三年绿城,不仅没能带来收益,而且错过了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三年,诸如融创、新城等地产公司的股票,在绿城失意的三年中,涨幅在5倍甚至10倍以上。

当下,很多人说起绿城,大多愿意做绿城的业主,不再愿意做绿城的股东,但就个人来看,可能我的选择恰恰相反,我更愿意做绿城的股东,而不愿意做绿城的业主。创始人宋卫平离开以后,绿城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髓,到底还能遗留多少,不少人是有疑虑的。而张亚东的绿城中期销售5000亿元,重回行业前10的目标确定后,大家的疑虑想必是有增无减。想快速奔跑做大规模,精雕细琢是不太可能的,必须在速度和品质之间做某种权衡,地产的高周转要求的是流水线作业,从拿地到规划设计,再到建房到售楼都得流程化,这样才能在尽快短的时间内把项目卖出去,实现资金回流。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已经能够看到绿城快速追高的影子。在上半年完成销售743亿、近完成全年目标37%的情况下,绿城最终却完成了2018亿元的销售,超额完成全年2000亿的目标。今年前4个月,从目前公开的数据看,绿城自建+代建完成414亿元,行业排名第12位,自建销售302亿元,进入行业第19位。而拿地方面,绿城前4个月中一马当先,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一路买买买,新增土地货值高达1260亿元,与那些担心资金链断裂的地产公司形成鲜明的对比。

绿城做大规模,快速卡位行业前列的野心和决定,从近期的销售和拿地,我们大致就能看出端倪。快周转对产品品质有多大的伤害,目前很难定论,绿城的房子,还是不是好房子,暂时不得而知,但绿城的股票,大概率会是好股票,这个应该是大概率。

地产公司要快速崛起?需要具备怎样的潜质?我简单的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融资成本要低,而且融资渠道要顺畅;第二,要有勾地的能力和手段,说白了就是要能地价拿地,拿到好地;第三,操盘能力要强,市场口碑要好,产品相对其它公司有溢价;第四,公司和管理层有做大规模的意愿和冲动。如果有长期跟踪绿城,你会发现,目前的绿城,已经具备了快速崛起的大多数机会。昔日的行业老二,就输开新花,也未尝不可以。

最近,新湖中宝把好几个项目的股权卖给绿城,同时拿了三十几个亿去买绿城的股票,买的价格9.5港币,比当时的市场价格溢价35%,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新湖中宝的老板是黄伟,黄伟是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老手,愿意高溢价入股绿城,本身就说明了绿城的价值。

如果,我说的是如果,两家公司达成全面的土地换股权合作,新湖把自己旗下的两千多万方土地储备逐步卖给绿城,绿城卖出部分股权给新湖,对两家而言,未必不是好事。新湖可以解决负债高企、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享受绿城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而绿城可以在自己口碑最好的江浙沪地区,拿到新湖大量的优质资产,快速做大规模。

当然,所有的预期,都是建立在长期跟踪基础上的,目前看可能都是虚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才是大家要去做的。期望在两三年后,绿城能真的能达成自己行业前10的宏伟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