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歐洲、中東及非洲的影響

來源: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


新冠疫情對歐洲、中東及非洲的影響


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因為疫情所引發的一系列經濟問題也在持續發酵。全球政策制定者都在尋找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減輕當前和未來的經濟影響?有哪些跨部門、跨國界的影響?全球經濟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為了幫助人們進一步瞭解當前的問題,布斯商學院推出了三場線上經濟前瞻論壇,分別聚焦美國、亞洲和歐洲市場


在5月13日舉辦的第三場、也是最後一場線上論壇中,布斯教授Veronica Guerrieri、Randall S.Kroszner和Brent Neiman就新冠疫情對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影響展開了討論。


Guerrieri教授是Ronald Tarrson經濟學教授兼 Willard Graham學者,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學、勞動力與金融市場摩擦、搜索理論、大流行病下的收縮、以及增長理論的研究。她自2013年起擔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並自2014年起擔任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顧問。


Kroszner教授是布斯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課程副院長兼Norman R. Bobins經濟學教授。他曾於2006年至2009年間擔任美聯儲理事,更會定期與全球媒體分享全球經濟前沿見解。


Neiman教授是Edward Eagle Brown經濟學教授兼William Ladany學者,曾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國際金融部門的經濟學家。他主要從事國際宏觀經濟和貿易研究,並擔任貝克爾弗裡德曼經濟研究所(BFI)國際經濟倡議負責人。


本次線上論壇由《經濟學人》經濟版編輯Henry Curr擔任主持。一個多小時的討論涉及了歐洲和世界多個地區面臨的關鍵問題,包括央行的作用、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及可能因危機而產生的長期存在的經濟結構變化等。





洞察亮點




需求側 or 供給側衝擊?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衝擊,它以更直接的方式打擊了經濟的供給面,因為人們害怕去消費。”


Veronica Guerrieri也指出,現在的問題是,供給側的衝擊是否會影響需求側,甚至主導了供給端本身的衝擊。這個問題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制定相當重要。如果衝擊從根本上是在供給側,是標準的供給衝擊,那麼可能就沒有必要刺激經濟了。


然而,根據Veronica Guerrieri近期的觀察,她認為需求衝擊的副作用將比最初的供給衝擊更為強烈。她建議應該把重點放在能刺激需求的地方。


勞動力市場的獨特環境



在思考當前經濟運行方式的本質時,需要考慮的另一件事是勞動力市場的特殊情況。現在人們在家工作,還有大量的人根本無法正常進行工作。很多國家都開始為勞動力市場提供特別的政策支持。然而,在英國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政策都是給那些暫時沒有工作、被解僱的工人發工資。


“我認為很多政策,不管是不是央行的政策,尤其在財政政策方面,都在試圖保留特定機構中的工作崗位。然而,這次的挑戰是對未來消費和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衝擊。我認為我們必須將政策方向從保護過去轉向推動未來發展。”


危機後的結構變化及其對跨國公司的影響



Brent Neiman提到,在國際貿易方面,伴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衝擊可能是長期的。首先,貿易成本在多個層面都會增加;另一方面,貨物運輸也跟旅客出行一樣受到打擊。此外,我們也看到一些輕會影響貿易關係的軟性事物。


“找到外國供應商,決定從他們那裡採購,建立長期關係,進而建立起進出口關係——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更難建立這系列關係的處境中,但這似乎也是合理的。最後一點,實際上也是一個重大的區別,就是我們在過去近五年中看到的保護主義情緒的不斷上升,此情況的發生事實上早於新冠疫情爆發,2008-2009年的貿易崩潰和全球金融危機並不存在類似的大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