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白江口,中日第一战

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定林寺中有一座五层的石塔,塔高八米,由花岗岩雕砌而成,距今1300余年历史,俗称平济塔。塔的底层有《大唐平百济国碑铭》,碑文记载了唐左武大将军、上柱国、邢国公苏定方平定百济的丰功伟绩。

韩国白江口,中日第一战

前文关月山,好太王,韩日第一战 讲到韩日(丽倭)第一次战争之后,朝鲜半岛三国并立,高句丽一强独大的格局形成,并持续了近三百年。

589年隋文帝灭南陈,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年的南北分裂,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张显武功,在598至614年间,与高句丽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连年征战使隋朝国力锐减,国内矛盾剧增,最后引发大规模的起义和反叛,导致618年隋朝灭亡。

韩国白江口,中日第一战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与唐仍呈敌对态势,在辽东修筑千里长城。随着630年唐军击破东突厥,635年和640年先后平定吐谷浑和高昌。唐军开始关注辽东地区,唐太宗李世民于644年亲帅大军十万进攻高句丽,由此展开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唐丽战争。

韩国白江口,中日第一战

此时朝鲜半岛的政治格局,是高句丽与百济联盟试图吞并新罗,倭则与百济关系密切,希望借此能够将势力渗透到朝鲜半岛,新罗则亲唐,两大联盟的对立一触即发。

643年开始高句丽联合百济多次进攻新罗,唐政府多次调解无用后,鉴于前期征战高句丽,因后勤供给出现问题而导致多次失利的教训,将进攻战略调整为先灭百济,在朝鲜半岛建立支点,可以水路运送粮草,然后南北夹击高句丽。

660年唐军名将苏定方率十万大军,自城山(今山东省烟台)渡海,新罗则从西面向百济发起进攻,唐罗联军十天之内就攻占百济都城泗沘城,百济灭亡。

韩国白江口,中日第一战

苏定方在百济故地建立五都府,随即北上进攻高句丽,久攻平壤不下,随后被召帅大军回国。继任王文度领一万军队,留守泗沘城,但不久得了疾病故去。这时唐罗联军军纪败坏,多有劫掠伤人之事发生,百济各地陆续出现复国军,多达万人。第二年,百济故将佐平福信为求复国,占据了州柔(周留城,今韩国忠清南道),并从日本迎回百济王子扶余丰璋立为百济王,试图复国。

此时都护刘仁愿统领王文度留下的一万军队镇守泗沘城,屡遭百济复国军围城,为了增援刘仁愿,青州刺史刘仁轨被派往朝鲜半岛,此时的他已经60多岁了。

韩国白江口,中日第一战

刘仁轨军纪严明,在熊津江口大破百济军,解除泗沘城之危,唐高宗有意放弃泗沘城,将军队撤回,刘仁轨上书,力劝高宗,在百济故地建立支点,是南北夹击高句丽的重要战略一部分,百济复国军虽然人数众多,并占据周留城,但百济王丰璋与佐平福信关系并不好,只需等待时机,百济内部必然出现动乱。

面对唐军的压力,丰璋于662年再次向日本求援,日本派遣阿昙比逻夫等人率水军救援百济,百济复国活动核心人物佐平福信因为权力过大,受到了丰璋的猜忌,倭军的到来使丰璋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便下令将佐平福信处死,并清除了其党羽。

663年8月,唐罗联军正准备进攻百济复国运动中心地周留城,刘仁轨率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与陆军汇合同去周留城。途中唐水军和救援百济的倭国水军在白江口爆发一场遭遇战。

韩国白江口,中日第一战

8月27日,刘仁轨统领大唐水军一万人(一说7000人),战船170艘阵列于白江口,日本水军先头部队没有等待后续部队到达的情况下,就贸然出击,结果被击溃,选择后撤。

28日,倭国水军共两万七千余人,一千余艘战船再次发动对唐军进攻,在没有查看天气风向等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倭军就自认为必定能战胜唐军,当杂乱无章的士兵进过唐军船只阵营,唐军采取中军后撤,然后左右夹击方式,对倭军进行包抄,形成合围,顷刻将倭军战船挤压自狭小区域,不能掉转船头逃跑,唐军采用火攻,因唐军处于上风口,倭军船只迅速起火,致使很多士兵落水溺亡。

《旧唐书刘仁轨传》关于这段记载的原文是“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四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虽然只有区区几十个字,但是却能透过文字看出这场战斗的惨烈。

白江口之战后,百济王丰璋逃跑至高句丽,再也没有回到百济,9月,周留城等叛乱城池的百济复国军残部全部向唐军投降,倭军则聚集在慰礼城(今首尔)从海上退回日本。

白江口之战5年后,668年,唐将薛仁贵攻下扶余城(今吉林省怀德境内),随后又攻占平壤,高句丽灭亡。又过2年,670年,持续5年的唐罗战争爆发,唐朝因为西北与吐蕃的战争吃紧,逐步从朝鲜半岛撤军,新罗成为唐朝的藩属国,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

韩国白江口,中日第一战

白江口一战,改变了朝鲜半岛三国并立,高句丽一强独大的格局,为日后新罗通过朝鲜半岛扫清了主要的障碍。

而日本经此一役后,开始认清与唐王朝的差距,一方面退守本土,并设置水城,烽火,防人等国防体系以求自保,另一方面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开始大规模选派“遣唐使”赴唐学习,增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结束日本混战的局面后,才再次踏上了朝鲜半岛,引发了中日间的第二次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