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茶俗縱覽

古今茶俗縱覽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采:

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它起於何時?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按本民族的禮節帶去茶開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唐時,飲茶之風甚盛,社會上風俗貴茶,茶葉成為婚姻不可少的禮品。

宋時,由原來女子結婚的嫁妝禮品演變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

至元明時,“茶禮”幾乎為婚姻的代名詞。女子受聘茶禮稱“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禮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禮的觀念。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見面,表示忠貞不移。如《紅樓夢》書中,王熙鳳送給林黛玉茶後,詼諧地說:“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麼還不做我家的媳婦。”

古今茶俗縱覽

如今,我國許多農村仍把訂婚、結婚稱為“受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為“茶金”,把彩禮稱為“茶禮”等。

至於迎親或結婚儀式中用茶,有作禮物時,主要用於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長敬獻的“謝恩茶”、“認親茶”等儀式。總之,從古到今,我國的許多地方,在締婚的每一個過程中,往往都離不開茶來作禮儀。

 ②茶與祭醃: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南北朝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493年)遺詔說:“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上貴賤,鹹同此制。”齊武帝蕭頤是南朝比較節儉的少數統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為祭,把民間的禮俗,吸收到統治階級的喪禮中,並鼓勵和推廣了這種制度。把茶用作喪事祭品,只是祭禮的一種。我國的祭祀活動,還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盡言。

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幹茶;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我國許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為祭品的習慣。

古今茶俗縱覽

③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其飲茶習俗千姿百態,各呈風采。就武夷山飲茶習俗而言,自古以來就有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等形式。由古代沿襲下來的飲茶習俗至今在有的農村或茶藝館還依然可見。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A、敬茶:在武夷山的農村較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來敬茶”,“一杯香茗暫留客”,表達了武夷山人對客人的問候和敬意。客來敬茶,以茶會友體現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傳統禮節。

宋代以來,武夷山民間流傳著“客至莫嫌茶當酒”的風俗,大抵客至,寒喧問候,邀請入座,主人的家屬,立即洗滌壺盞,升火烹茶,衝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講究“端、斟、請”;客人則留意“接、飲、端”的舉動,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著茶,微笑地說:“請用茶”。

飲茶人宜雙手接杯,道聲謝謝,端杯細啜,贊主人茶葉佳、好,一道茶後,寒喧敘話,主人復斟茶,飲畢不能將餘澤傾倒,主人要待客人午後方可清理、洗滌茶具。

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著一種“喝擂茶”的習俗。擂茶是農家招待客人必備的飲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葉、大米、桔皮擺制。講究的還放入適量的中藥菌陳、甘草、川芎、肉桂等。

喝起來特別香甜,是一種可口的飲料,特別是在炎夏,具有清涼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時,還備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黃豆、爆米花、筍乾、南瓜幹、感菜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敬茶時擂茶碗內溢出的陣陣酥香、甘香、茶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實在令人心馳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園根據武夷山民間飲茶習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為指導,整理出來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的飲茶方式(一般適用於茶館)。“三道茶”包括“迎賓茶”、“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為遠道而來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盞茶,並配有茶點。

茶點是具有武夷山區特色的米焦、芝麻果、鹹筍乾、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點,表示歡迎客人的到來。

“留客茶”是讓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嚐到茶的色、香、味。一邊品茶,一邊交談,無拘無束,其樂無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辭時,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並送上祝福的吉言。

古今茶俗縱覽

沙貢拔瑪雲端古樹普洱茶

貴於雲 珍於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