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学》项目研究课题开题建议书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8年5月28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工程”是以考古发掘获取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巍以考古调查和发掘实例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之源,(源自)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修建于大约5000年前。

希望有关部门再也不要受到个别人“不开展《良渚学》的研究与编撰,就等于不存在的《良渚学》”的欺瞒与忽悠。

一、为什么要开题《良渚学》

就在良渚文明大发现的沸腾声中,有人在《易中天中华史》扉页中写到:“3400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这是有史以来,对华夏文明最神秘的描述。这种在立论和举证上的倒行逆施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华夏文明西来”。在他身后,还有不少于十万人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学术界”,正在争先恐后地按照西方人妄言的“中国无夏朝”的“断代”,把华夏文明的时段,按捺在3500年至3800年以内。

所以,我们必须奠基好一门大百科全书级的《良渚学》,才能杜人之悠悠。这才是良渚申遗后第一时间就要完成的工作,否则前期的所有努力只是为自己挖了一个只有开题没有答辩的坑。例如,既然你关强和王巍说了中国的文明史,不是3400年或3800年而是5000年或5300年,那么,这增加出来的“文明史”是怎么构成的呢?难道它们不是出自于良渚等江淮地区吗?

1、《良渚学》课题的重大性与急迫感

按照“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的前身“华夏文明夏商周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只局限于晋豫两省。一般认为,华夏文明是从4070年前的“夏朝”的建立开始的,但因上述课题组主持人的经验与学力不够,其总结文案中所举的课题证例与课题所开子项目课题过于杂乱与耽于欠缺,被国内外学界嗤之以鼻不予承认后,其在华夏文明的公允论述统统被打回到3500年至3800年间,而《易中天中华史》的论述与举证,干脆只给到3400年。

良渚申遗成功后,除了遗址所能言者,其国别、帝系、氏族和百姓的代表性名称与世序,其政治、文化、宗教、经济与军事,又都有哪些起源与创世的事证、经典的范例与发展的沿革呢?良渚周边的河姆渡遗址和上山遗址等,江淮流域数十座年代相近的史前城邦与部落联盟等,会是良渚文明或良渚文化圈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姓氏学意义的上源吗?

从今往后,不排除会有更多的人,从“疑古论”和“阴谋论”的立场出发,在华夏民族史前文明的“国族”和“帝系”的论述方面,做出只有不到4000年规模的舖陈,造成了国內外关于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史学编年史中“华夏史前文明”和“华夏史前帝系”不足以支撑良渚申遗后5300年的信史格局的尴尬。

还会有更多人的国家论述中,由于对华夏文明5000年的研究与考证空白,还是满脑袋的旧序、望邑与陈辞,在他们说完“良渚文明5000年”的苍白文字后,接下来就会说炎帝和黄帝在河北涿鹿与蚩尤决战,在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创造了华夏史前文明,根本就不承认炎黄在长江流域的早期开发与肇造,河北涿鹿的蚩尤与共工来自江淮的三苗等,反而弄成了对“良渚文明5000年”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日复一日的疑古阴谋论,在中国造成了有数十万人的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除本课题建议者外无一人能讲清楚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与五千年帝王谱的局面。在2019年7月5日的良渚申遗大功告成的得奖感言中,果然仍然无人能讲清楚这个问题,这就会在全球造成华夏文明有断裂的不符史实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建议有关部门:不但在学术门类上要抓紧夯实《良渚学》多学科的基础,更要在人类学系统上赶快巩固好良渚人世系学的体系。

2、《良渚学》是什么?课题得怎么开

本建议书所言《良渚学》的主旨与初衷,就是要把“华夏民族的根在长江与黄河”的研究做好,就是要把“华夏史前史与良渚古帝系”世系的对接和修续做细。为此,我们郑重建议有关部门集合各地多学科合作,联建“华夏史前文明断代史与编年史修续课题”的研究平台。这既是一项拾遗补缺的公益,又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以我们上述所列课题为号召:集结以江浙两省与国家社科院范围内对《良渚学》有更多认识为主的学者和团队,和更多有意愿的专家与平台,来奠基《良渚学》的事业。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很多,至少是功亏一篑。

回到5300年前的良渚之城,史前的黑夜长时间道袍一样地,把我们的思想和灵感包裹得密不透风。一个人的穿越是以科学的名义展开的,但愿穿越从此不再是文学家的专利。有史以来,撰写家谱、方志和国史从来都是诗人、画家和散文巨匠,但他们都是以“创作”既“编造”见长的。科学家的穿越,就是要全面将文学家的穿越清算。只有这样,我们的家谱、方志和国史才会更靠谱一些,就象那部被全人类攻击或讽刺为“神话故事”和“志怪小说”的史前巨著《山海图》既《山海经》,断然不会有人相信她是人类最早的正史级大百科全书,良渚诸稽国的国史。还是长夜,还是那个一个人就敢去穿越的搞科学史前的人。

二、华夏前移与南迁史前文明的《良渚学》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申报项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与入录。四川三星堆文明的发现,使中华5000年文明的说法,开始被国际社会接受,良渚古城的申遗,更成为中华5300年文明历史的终极证据。这是中华文明从不到4000年的历史格局,被还原成5300年以上历史真实的光荣转折点。这个伟大的转折,真实地证明了华夏文明5300年,进而扑灭了国内外各种试图质疑、挑衅和隐匿我们光辉的信史文明不到4000年的疑古论和阴谋论。

1、《良渚学》,从黄河时代跨越到长江时代的史学真空?

为了奠基全科的《良渚学》,我们在《华夏史前史和良渚国别、帝系、氏族和百姓初论》一文中,依据《山海经》《竹书纪年》《唐虞之道》《史记·五帝本纪》《汉书·律历志》《书经·舜典》《路史/炎帝纪下》和《帝王世纪》等典载,结合《百家姓》中多部谱牒留下的丰富的文史资料,研究、整理、论述与对接出自炎帝时代早期至炎黄交替时期,终至帝舜时代的末期。在此考证与论述的过程,我们完全用古人的记载与疏论,还原了这个一度被轻忽与迷失了的帝王体系,没有潺入任何主观的深文周纳。

过程中,我们还对照了考古学者在江苏汤山与顺山集、安徽双墩与凌家滩、浙江良渚与河姆渡、江西吳城与大洋洲、湖南彭头山和玉蟾岩、四川宝墩与三星堆、湖北石家河与河南的贾湖、陕西石峁与山西陶寺等地的考古稽证,发掘和阐述出了史前时代有独立的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巨万证物,和其它越来越多不胜枚举的物证,不但要让疑古论者闻《良渚学》张口结舌,也要凭《良渚学》彻底废止“华夏文明西来”的阴谋论,全面的、强力地和优雅地证明了华夏文明的独立起源。

2、关于《良渚学》史前的门类与科系

在乘着有虞氏歌声的翅膀,飞越过从黄河时代到长江时代的真空地带之后,华夏民族之前在中原和西部不到4000年文明史的格局,前移和南迁到江淮与华南5300年的规模,就成了自然而然且顺理成章的了。但是,除了遗址及文物以外,我们对良渚的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姓氏学和谱牒学范畴等,并无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证明与阐述,就会将华夏民族这一次伟大的胜利与进步,桎梏在“束之高阁与不知所云”,或对华夏文明5000年“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尴尬境地。因此,《良渚学》亟待诞生。否则在缺乏《良渚学》论述的背景下,良渚申遗成功等于为中国的史前文明阶段又挖好了一个坑。

《良渚学》的诞生,就是要在历史学的背景中映入原始与初创色彩浓郁的方志学、地理学、地名学、天文学、水文学、人种学、民族学、民俗学、氏族学、世系学、图腾学、稽证学和考古学等领堿的体系,在未来学、星象学、易历学、文史学、契刻学、占书学、术数学、农牧业、渔猎业、编织业、陶冶业、养殖业、交通业、航运业、音乐学、博弈学、宗教学、中医学、神秘学、古代哲学和史前艺术学等领域,开展牵一发动全身的考论与认证。

需要提醒的是:国家社科历史研究院的个别人,不要因自己没把握没能力驾驭这个课题,就到处大肆散布说:以良渚国别、帝系、氏族与百姓为核心标志的《良渚学》并不存在。

3、登陆史前《良渚学》的路线与径由

如果想析清那时的部落人种与原生文明、宗族宗教与氏族姓氏、联盟图腾与城邦编制,就要从这些史前诸稽国国都良渚古城居民中的帝王、诸侯、世家、氏族、巫觋、贵胄、仕人、城守、乡贤、工匠、徯仆、农夫、魈阳和野人的存在,能对应上那些从良渚古城等城邦遗址和周边附属联盟及远郊大荒属地的遗址中,发现和整理出的环境遗存、动物遗存、植物遗存、物产遗存、文物遗存和风物遗存等,和在史籍与典册中,对那个时期那个地域中所有相关的载记与疏述。

建立和完善《良渚学》体系,就要从奠基“华夏史前文明断代史修续课题”的研究平台开始,就是要据史解决华夏史前史和良渚古帝系的还原问题,还必须得到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人类化学分析、分子人类学和信息人类学等前沿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独立解惑与鼎力互证,才能够系统的全面地得到那些史前人类在载记与遗存皆不尽丰沛的开化前夜的生活与劳作、研学与经营、宫斗与创造、征伐与分封,这些原始社会的主要特征、真实历史、诗与远方。

三、政府牵头、学界的支撑与我们的努力是项目的宿命

正如前述,《良渚学》史前文明阶段的人类学和社会学起点,来自华夏民族的史前帝王体系中,倒数第二世炎帝噎呜的十子,其中以诸稽帝与攝提帝为首,沿长江两岸创建了华夏民族第一个史前文明的城邦集群与部落联盟,经过对上述这些大遗址的发现与考证,使我们不难确定以良渚所在的余杭及周边余姚和余暨等地,就是“余” 字下面有三座山的“嵞山国”既“涂山国”或“三涂国”的遗址,就是以良渚为都城的“诸稽国”的国胤之后续。我们认为:良渚其国皆以“余”既“虞”为姓,也就是不绝于史的有虞氏之国的回归与还原,这才是我们的《良渚学》的线索与框架之外,还有更多的门派与学说尚待证明。

1、极简版:史前良渚的族属,史前良族的帝系

我们曾追溯到良渚文明始于5300年前的炎黄交替时代,将华夏文明史从黄帝到大禹10代左右的格局,还原与前移到30代至35代之间,这也是我们为《华夏史前文明断代史修续课题》开题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脉络与框架。有了这个脉络与框架,华夏文明“从黄河时代跨越到长江时代的真空地带”就不会成真,因为炎黄交替后有虞氏之国的接续,就是史学界和考古界尽人皆知的大禹时代与启夏时代。这个看上去极为简单的过程,却是华夏民族的史学界与考古界从未达成的境界,直到我们的出现,这到底是幸运还是遗憾呢?

如果华夏文明体系中最早的国都为良渚,那么,华夏民族最早的帝王、最早的宗族、最早的宗教和最早的国学,就一定会顺理成章地是从5300年前起源并形成体系的,这就要将此前的华夏史前文明的论述,从4000年左右的框架,结构到5300年的规模。良渚古城的创建者舜族的有虞氏部落,就是沟通这个阶梯的通衢。本案的考证与悖论,就是为了证明和说明这一点。虞舜部落,从炎黄交替的5300年前,条理清晰地延续到4300年前的帝禹前期,也就是陶唐与尧舜禅政的史前文明时期,也正是从江南和东南的良渚与凌家滩,到中原和西部的石峁与陶寺的史前年代与帝王族群,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2、建议:联建《良渚学》研究平台

作为历史人类学学者的我们,是应该对真实历史中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样才能说好中国故事,便是我们首要承担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取得了无与伦比、空前绝后的成绩,但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故事中,充满了让我们付出各种惨痛代价的悲戚,甚至产生了局部传统和单体文化断裂的代价,现在到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时候,应该把失去的历史和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文明精华和瑰宝挖掘出来,系统还原后传承给后人。

为此,我们就可以在江浙两省范围内,集结国内最优势的学术资源、专业资源和行政资源,大力开展一个“迎接良渚申遗后的文史局面,做好细化良渚古国文明体系”的工作,振兴江浙两省在以良渚、蒋村、顺山集与河姆渡为核心的苏浙沪皖的良渚文化圈紧密层的对接工作,以我们卓越的努力,为华夏民族的文明寻根与人种寻根、宗教寻根与姓氏寻根,做出我们独特的贡献。此外,我们还要将浙江省以杭州为代表的古城文化,研究、梳理、保护与还原到良渚的节奏、良渚的风度和良渚的境界。只有在这个高度,才能让世界多一点了解我们,让我们多一点了解世界。

特此建议,请垂示。

中国先秦史学会历史人类学课题召集人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文化研究所

王 耿

2019年10月1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