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輸了茶藝比拼,是技不佳,還是道不同?淺析唐代兩大茶道類型

常伯熊這個名字也許你聽都沒有聽過,史書上關於他的記載也寥寥無幾。這個人,生卒年不明,生平不祥,沒有著作傳身,連一首像樣的詩都沒留下過。他好像憑空而來,驚豔眾人,打敗陸羽,出道即巔峰,我們就從這場比賽說起。

一 驚世PK

廣德二年,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臨淮視察,聽說有一個叫常伯熊善煮茶,就將他請了過來,一看風度翩翩,身穿黃衫,頭戴紗帽,相貌英俊,舉止優雅,頓生好感。再觀其煮茶手法:賞茶、列具、煮水,投茶、育華……前後有序,舒坦大氣,並跟隨著泡茶的節奏一一講解:茶名、茶性、茶具、擇水,候湯、一沸、二沸、三沸……語調沉穩,音質優美,左右刮目,全場近乎鴉雀無聲,表演完畢,奉茶時,李季卿連飲兩杯,讚不絕口。

陸羽輸了茶藝比拼,是技不佳,還是道不同?淺析唐代兩大茶道類型

後來到了潤州,又有人推薦陸羽,就把陸羽也請了過來,陸羽穿著日常的粗布衣衫,不修邊幅地帶著茶具就過來了,加之貌醜口吃,李季卿一開始就有了鄙視之心,隨後煮茶的動作流程又和常伯熊的差不多,並沒有什麼創新之舉,表演得既不優美也不精緻,還沒有解說。煮完茶後,李季卿喝都沒喝茶湯,就讓手下取了三十文錢當著酬金打發了陸羽。

陸羽那時已完成《茶經》的初稿,小有名氣,結交的都是些文人雅士,這30文錢令他深感羞辱,據說回去後就寫了《毀茶論》,可惜這本書早已失散,具體內容不得而知。

二 《封氏聞見記》

後人多因陸羽倡茶又毀茶,對《毀茶論》有所質疑,又因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將陸羽的辨水技術寫得神乎其神,進而對這則故事也存疑,這個故事最早記載於唐朝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飲茶篇》。

《封氏聞見記》是封演寫的一部著名的筆記體小說,共十卷。《飲茶篇》在第六卷,全文總共496字,從茶的名字,茶的功能,到茶的流行傳播等都有詳實記載,為後世的茶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多一手資料。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唐人小說多涉荒怪,此書獨語必徵實。”,清人盧見曾認為此書:“考據該洽,論辨詳明,乃說部之佳者。”,清人王士禎更認為其:“秘本可貴”。

陸羽輸了茶藝比拼,是技不佳,還是道不同?淺析唐代兩大茶道類型

作者封演為唐玄宗天寶末進士,和陸羽是同時代人,所以,封演所記錄的人和事應是可信的。且這個故事不獨傳於《封氏聞見記》,《新唐書》卷一九六《隱逸·陸羽傳》中也有所記載。

本文基於《封氏聞見記》可信的基礎上,試對常伯熊和陸羽的茶道類型進行分析。

三 風雅的常伯熊

《封氏見聞記》中對常伯熊的茶藝表演描述如下:

伯熊著黃衫、戴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茶熟,李公為飲兩杯而止。

從文中可以看出,常伯熊在進行茶藝表演時,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程式,包括服飾、茶具和講解等等,所以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給人帶來“美”的震撼。

“美”字從結構來看,下半部分的“大”字是一個雙臂舒展的正面站立的“人”的描述,整個“美”字看上去像是一個頭頂羊角、禽羽之類的飾物在翩翩起舞的人。

美最初是外形給人帶來的視覺快感。

而常伯熊熟知這樣的道理,所以他精心準備,為我們帶來一場美的盛宴。

陸羽輸了茶藝比拼,是技不佳,還是道不同?淺析唐代兩大茶道類型

首先是亮相時的衣冠整潔之美,其次茶藝演示中的動作流暢之美,聲音動作的和諧之美,最後是茶味之美。“人、茶、水、器、境、藝”都包含其中,由此開創了風雅類茶道類型。

“風”指的是光、影、音、氣、香等一切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營造出來的藝術氛圍,有教化和引導的作用。

“雅”指的是風致和氣韻,如動作、舉止、禮儀、器物有典範、有規則、不拘俗流。具體表現在靜態的儀表儀容和器物的雅緻;動態的茶藝表演中動作的文雅、大氣、輕柔、圓潤、連綿、細膩等。在精細的器物和動作中體現出人文素養。

常伯熊開創的風雅類茶道是在陸羽《茶經》基礎上,在從事煎茶活動過程中,對各方面都廣為潤色,使煎茶活動富含藝術情趣和文化品味,富於觀賞性和藝術美感。

汪國真說“美,首先征服人的感官,然後才是人心。”雖然茶藝的基本程式是陸羽制定的,但要經過常伯熊的“廣潤色之”後才“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之,因此,常伯熊是當之無愧的茶道大師、是現代茶藝之父。

四 陸羽的道

陸羽的追求卻不同,他注重的是茶本身,是這一杯茶湯,它的形成過程,它的味道好壞,探求一切影響茶湯品質的因素,使茶湯品質發揮極致。

陸羽把茶道當做文學作品來創作,當做終生的事業來踐行,將茶注入靈魂,以無比鄭重、珍視和虔誠的心記錄下關於茶一切。他嘔心瀝血近30年,行程數千裡,前後考察30餘縣,終成《茶經》。

《茶經》七千多字,字字珠璣,是一種精益求精而又陶然忘我的修煉。“茶之為用, 味至寒, 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它首次對品茶的主體人提出了要—精行儉德

陸羽輸了茶藝比拼,是技不佳,還是道不同?淺析唐代兩大茶道類型

精,是美,是細,是真,是專,是一種近乎於宗教般的虔誠。

《茶經》中“精”字有九處,從採、造、器物到煮飲無不講究一個“精”。《四庫全書總目》說:“言茶者莫精於羽。”精”是《茶經》裡事茶準則。

儉,是節制,是約束,是謹慎,是樸素,儉以修身,儉以養德,儉是《茶經》裡的日常茶飯事。

首先是茶具,大都是銅、鐵、木、竹、石、陶、瓷等製作而成,不見金銀等貴重器物。具體說到茶則,還根據飲者的喜好而增減投茶量:“……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 減之, 嗜濃者, 增之, ……”

在煮茶用水時說道:“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淡。

請客時,不主張奢侈浪費,提倡像陸納、桓溫那樣以茶食,茶果待之,以儉養身,以儉養德。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這一生,唯茶而已。

所以當陸羽拋卻一切浮華的表象,穿著日常的粗布衣衫,攜帶茶具只准備泡茶時,看過了風雅的常伯熊表演後,李季卿有心鄙之,但他卻不知,在陸羽平淡無奇,純樸自然地表演下,是怎樣唯茶事茶的心。他錯過的不止是那杯茶,還有整部《茶經》。

五 結語

“茶興於唐、盛於宋。” 唐朝是我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第一個鼎盛時期,大唐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融合,為各種茶道類型的形成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和文化基礎。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陸羽的《茶經》是第一部茶文化專著,堪稱茶學的百科全書,它系統全面地總結了唐朝及唐以前的茶葉生產製作歷史與現狀、茶的烹煮、品飲技術與儀禮等。常伯熊在陸羽《茶經》的基礎上開創了風雅類茶道類型,使煎茶活動富有觀賞性和藝術性,大力推動了茶道的發展,時至今日,

”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的表演程式仍被廣泛地應用在各類茶藝表演上,成為現代茶藝表演的基礎。

陸羽輸了茶藝比拼,是技不佳,還是道不同?淺析唐代兩大茶道類型

而陸羽“精行儉德”的道,唯茶事茶的心傳至日本,經過本土化的演變和發展,形成固定而又嚴苛的儀式和程序,賦予宗教精神和哲學內涵,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表,精神的象徵。

1200年前的一場比拼,演變成如今的茶藝與茶道之爭,恐怕是那場比賽的發起人李季卿萬萬沒有想到的。而陸羽的《毀茶論》究竟是因為羞辱憤恨而寫,還是有感而發,重新闡發了自己的茶道思想,非反對飲茶而是茶道之爭已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