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五十)


桀犬吠尧

成语“桀犬吠尧”中的“桀”指夏桀,“尧”指尧帝。字面意思为暴君夏桀的狗向圣王唐尧吠叫。比喻奴才只知道一心为他的主子效劳,而不分贤愚善恶,做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冤枉好人的事。

这一成语典故出于西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跖之客可使刺由。”意思是:“始终与人同甘苦,待人无所吝惜,那么夏桀的狗也可叫它冲着尧狂吠,盗跖的部下也可以叫他去行刺许由。”比喻坏人攻击好人。

其中说到的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在今天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尧帝见到了贤人许由,便想传位于他。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便到颍水河洗他的耳朵。

盗跖原名展雄,姬姓,展氏,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系春秋之际奴隶起义领袖,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和“桀跖”。

关于这一成语,有一段故事。

西汉景帝时,有一文士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当时诸侯王有养士之风,他和文学家枚乘等人都在吴王刘濞手下做门客,因他们不但有文才,而且有口才,所以很受刘濞器重。后来,刘濞阴谋叛乱,邹阳认为危险,便上书劝谏刘濞不要这样做。可是刘濞当时脑子发热,听不进这样的忠言相劝。邹阳无奈,便和枚乘等人一起离开刘濞,到都于睢阳的梁国,投奔了梁孝王刘武。

刘武和汉景帝是同母兄弟,其母是窦太后,因景帝向他说过“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的话,他在平定刘濞发动的“七国之乱”中战功很卓著,被授予天子旌旗,权势“拟于天子”。而后来,景帝却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刘武继位无望,在门客羊胜、公孙诡等人的怂恿、策划下,派人进京刺杀了袁盎及其他与议大臣十余人。

在梁孝王谋议杀袁盎等大臣时,邹阳便持反对态度。羊胜、公孙诡本来嫉妒邹阳之才,于是就乘机向梁孝王进谗言,无中生有,冤枉好人,说邹阳对梁孝王不忠,吃里爬外。梁孝王一怒将邹阳下狱论死。邹阳“恐死而负累”留下恶名,就在狱中上书梁孝王,为自己辩诬。书中列举了大量历史上的名人被疑甚至被迫害至死而实际上都是忠贞之士的事例,提醒梁孝王细察真情,重用贤才,不要听信谗言,使好人受冤枉。书中说:“今人主(实指梁孝王)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极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

当时邹阳“情至窘迫”,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梁孝王听信谗言将其下狱,若直说自己无罪,则等于直斥梁孝王昏聩,怕处境将更为不利。另一方面,若不将梁孝王偏信谗言说明,又无以自白无辜。怎么办呢?邹阳考虑再三,最后采用了高超的表达技巧,首先拈出“忠无不报,信不见疑”,从“忠、信”二字入手,避开正面指斥,广征史实,论“谗毁”之祸,表述自己“忠信”的心迹。接着,从知人与不知人处落墨,说明要知人就不能听信谗言而应该警惕党人横恣的道理。最后,用大量古代君臣遇合的事例,劝谏梁孝王真正信用贤才,“不牵乎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如此天下士人才能真正为其所用。

梁孝王看到后大为感动,马上释其出狱,并向他深词谢罪。当时,袁盎等大臣被刺的事已使景帝极为愤怒。景帝怀疑是梁孝王差人干的,派人到梁国彻查此事。梁孝王命羊胜、公孙诡自杀。之后仍胆战心惊,深恐朝廷再追究。在这危急关头,梁孝王令邹阳携带千金去京城活动,设法不让朝廷追究自己的责任。邹阳受命,首先找到以奇计见称的齐人王先生。受其指点,他赶赴长安,见到景帝王皇后之兄王长君。邹阳虽为梁孝王说项,却处处站在王长君的角度以利害告之,危言耸听,终于说服了王长君。然后王长君出面,说服景帝不再追究此事。事实证明,邹阳是梁孝王的忠臣。

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是一篇千古名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其中的“桀犬吠尧”成了成语。

例句:“当初奉献公之命,去伐蒲城,又奉惠公所差,去刺重耳,这是桀犬吠尧,各为其主。”(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六回)(3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