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计算机为何还要再继续计算圆周率,你知道其中的文化内涵吗?

提到数学常数“π”,大家都不陌生了,甚至有的人还能记得π约等于3.141592653。虽然3.14就能进行近似计算,但还是没有放弃对圆周率的研究。尤其是有了超级计算机以后,更是计算到了小数点以后10万亿位。但这不是终点,超级计算机还在没日没夜的计算圆周率,这不免让人觉得吃饱了没事干,是这样吗?

超级计算机为何还要再继续计算圆周率,你知道其中的文化内涵吗?


事实上,别看大家现在能对圆周率信手拈来。要是把时间拨回到公元前263年的话,按照那时候的数学发展水平,我国数学家刘徽能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大概为3.1416,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又把圆周率进一步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

超级计算机为何还要再继续计算圆周率,你知道其中的文化内涵吗?


继祖冲之以后,其他国家的数学家也在开始研究圆周率,在那个只能人工计算的时代,英国弗格森能在1948年得出π的小数点后第808位,已经算是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了。但随着世界上首部电脑“ENIAC”在1949年被制造出来。

超级计算机为何还要再继续计算圆周率,你知道其中的文化内涵吗?


π值计算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达到小数点后万亿位。既然π值计算都已经到了这个份上,那超级计算机为何还要继续研究呢?其实这就是一种学术精神,虽然我们都认为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但是随着π值计算的不断发展,万一未来哪天它循环了,又或者发行它是有限的呢?

正因如此,现在还有很多科学家致力于计算π,在有些人看来或许是无聊,但其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