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是批評自己怎麼辦?建立和諧共情的家庭環境!

從古至今,如何教導子女,如何聽命於父母是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曾經在《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服從於母親,最後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慘結局。卓文君與父決裂,獨立自強和司馬相如私奔,最後反倒父女相互原諒,成就一段佳話。可見與子女有時意見不一致很正常,關鍵在人為。比如說有許多父母愛子心切,從小到大都對孩子有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教導。對子女來講,小時候涉世未深,很多不懂,有父母經常提點批評,常常能將錯誤避免在萌芽狀態,對他們來說利大於弊。但是當他們已然成年了已然獨立工作了,太多的批評反而會成為阻礙,成為家庭不和諧的誘因。因為孩子一旦長大,人格趨於獨立,他們強烈渴望自己能夠得到尊重和認可,對自己的決策開始深信,一旦父母過多批評,會明顯感到不理解不支持,故產生不悅。而一旁父母卻認為自己苦口婆心,一番好意,作為晚輩反倒不領情,日積月累,兩者的不滿加深,造成家庭的不和諧。

作為子女,面對父母的一片好心,而總是面臨被批評,感到痛苦煎熬,怎麼辦呢?主要有兩點1,對父母始終心存尊敬,有恰當的態度。無論雙方的分歧多麼大,父母的話聽起來多麼不悅耳,都要明白而且要看穿:幾乎所有父母對子女都是無私和愛的,即使批評錯了,也是好心辦了壞事。所以心存孝敬是本分也是應對批評的最基礎心態。第2,也是尤其關鍵的一點,有不同意見要表達出來,在敬愛父母的基礎上用得體的方式和態度表達出來。誰說不同意見就該歇斯底里,雷霆暴怒?所以溫和耐心地把自己的不同意見真實想法表達出來,才能達到父母與子女的思想感情的真正溝通,才能在這樣的動態中找到問題所在最後達成共識,從而由相互的情感牴觸逐步邁轉向對真理的探討,並邁向親情的共振。當然在相互坦誠的探討中,有時候明顯是自己的意見站不住腳,明顯是自己犯了錯,也要大膽承認。通情達理是溝通的前提,最起碼的是非觀念是要具備的,不然就要多讀書,向書本和有道德的人學習。我相信長此以往,只要形成這樣一種開放包容,和諧共情的應對批評的反應習慣,和父母不僅能加深彼此的理解,而且能深切感受到雙方的愛,也能達成問題的解決。這樣,壞事反而變成了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