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都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自己孩子明明是個“話嘮”,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能喋喋不休一整天;
但是一旦回到了家就變的沉默少言,問他話,哼哼唧唧隨便敷衍,好不容易說上幾句,結果卻以“算了,不給你說了”而結束談話。
這讓做父母的很是困惑,為什麼孩子就是不願意和我們溝通呢?看完下面的漫畫,你或許就知道答案了。
01
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
孩子跟家長說話時,家長眼睛不離電視、手機。
你是孩子,也會覺得很挫敗、氣餒吧。
所以孩子就“還是算了吧”,天長日久,他就選擇“閉嘴”了。
試試這樣
▼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當孩子給你說一件事的時候,放下手機,離開電視,停下家務,認真聽,用全神貫注的傾聽來代替心不在焉。
只有讓孩子知道家長在真正的聽他說,他才會更願意把自己的困難、感受告訴家長。
02
孩子給你講話時,家長的提問、責怪或者建議會打亂孩子的思路,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講事情、想問題,所以最後就是“別煩我了!”
試試這樣
▼
可以使用“哦......”“嗯......”“是這樣啊......”這樣簡單的話來回應孩子,做到只參與,不干涉,先讓孩子說完。
一方面表示了家長的關心,另一方面能不打斷孩子,讓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從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03
孩子難過,你說別難過;孩子哭,你說別哭了;孩子緊張,你說別緊張.......
你會發現,想用這樣的話擺脫孩子不好的感受,沒有任何效果,不管我們的態度多好,孩子只會越來越難過,慢慢的,孩子難過了也不想給你說。
試試這樣
▼
別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說出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聽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他的心思從你的口中說了出來時,心裡會非常欣慰和感激。知道父母能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開心扉。
04
當孩子想要一樣沒有的東西時,我們一般會和孩子解釋為什麼沒有。
但越解釋,孩子越不聽。你是不是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
試試這樣
▼
以上都是源於一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書裡。
其實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被理解,當他們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後,就能比較容易的接受現實。
其實比語言和傾聽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
如果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
慢慢的,孩子內心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只有認真的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產生共情,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會建立。
與孩子溝通的四個技巧,不斷演練,會逐漸拉近與孩子內心的距離。
會聽,會從孩子的敘述中確定他的真實感受,還愁孩子有話不給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