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選拔人才,對平民真的公平嗎?

選拔人才,表面上看就應該只看重個人的能力和才華。但是加上政治考量,這事就沒那麼簡單了。科舉制度必須要能夠綜合平衡社會中各種利益。

在古代中國這樣的農耕大國,最重要的政治問題就是,雖然中國古代沒有民主的問題,但是這和現代民主政治中的代議制道理是相通的,只要是政治,就一定講究代表性。

這樣選拔人才,對平民真的公平嗎?

當年漢武帝創立推舉制,要求各地官員推舉人才,那他是怎麼要求的呢?他要求每個郡推薦一個。有的郡沒完成任務,漢武帝說這樣的官員應該撤職。後來,他還規定,各郡都要按照人口基數來推舉人才。

你有沒有發現,這個規定有點怪?推薦人才,應該唯才是舉才對啊,沒有就不應該推啊,怎麼能在各地搞名額攤派呢?因為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一樣,強行攤派名額,肯定會導致選上來的人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人僥倖,有的人被埋沒啊。

這樣選拔人才,對平民真的公平嗎?

小編參加高考的時候,覺得各地的考試難度不一樣,同樣的分數,在有的地方就可以上重點大學了,在有的地方連本科都懸,看起來很不公平。

不過你知道了下面的故事,就知道了。明代初年的“南北榜之爭”。那是1397年,洪武30年,朱元璋開科取士。按說,考試面前人人平等啊,考的結果出來了,大家傻眼了,錄取的都是南方人,那北方人肯定有怨言啊,就覺得有舞弊現象。

這樣選拔人才,對平民真的公平嗎?

朱元璋派了專人調查,也沒發現任何舞弊嫌疑。調查的官員回來報告說,這個結果沒問題。北方最優秀考生的答卷也遠不如許多南方落榜考生的答卷,這水平就是客觀差距。

你想這也不難理解,從南宋到元代,南方一直比北方穩定,經濟文化也更發達。所以這個結果很正常。

那怎麼辦呢?朱元璋剛開始還想和稀泥,說算了,別鬧了,改改吧,錄取點北方人吧?但是主考官不幹,說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爭來爭去,這事越鬧越大。你猜結果是什麼?

這樣選拔人才,對平民真的公平嗎?

主考官劉三吾,當世大儒啊,78歲了,還被流放。其他主考官就沒那麼幸運了,連後來奉命調查這件事的官員,都被處死了,甚至這一科的狀元也被處死了。這也太冤了。

接下來,朱元璋自己出題,自己主考,親自閱卷,錄取了61名進士,居然全部是北方人,南方人一個沒有。這一次爭議,夾雜了一個特別糟糕的因素,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屬於南直隸,在概念上屬於南方。

這樣選拔人才,對平民真的公平嗎?

那北方人雖然不敢這麼明說,但是心裡難免會想,這就是因為皇帝偏向南方人。理解了這些深層的擔心,就明白朱元璋為什麼那麼不近情理了。他殘酷地對待主考官、對待新科狀元,無非就是向整個北部中國的精英展示:我是全國的皇帝,你們懷疑我偏袒南方人,我就矯枉過正給你們看,你們看看我是不是偏袒?你看我處置南方人,已經到了不近情理的程度。

這樣選拔人才,對平民真的公平嗎?

小編覺得在中國政治中看到這種看似不講理的一刀切現象,先別急著罵當政者愚蠢,往往都是為了穩定預期,起到切斷猜忌的客觀效果。

你看,科舉不只是人才選拔,它本身就是政治整合手段的一種。

圖片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