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對孩子說“不”,孩子就不會知道何為行為邊界

小美是一位寶媽,之前她在網絡上看了篇文章,不要和孩子說“不”。

我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小美說: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鏡子,如果我對她說不,她也會對我說不。

當時我聽了還覺得挺有道理,但後來,我發現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如果你不對孩子說“不”,那他怎麼會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在哪裡?

後來有一次去她家,小美的女兒只要一哭鬧,小美就過去抱抱,一抱女兒就不哭了,但只要小美走開,女兒又哇哇哇地大哭,並在地下打滾,她就這樣一會來跟我聊天,一會又跑去抱抱孩子,2個小時不停往返。

其實,小美這種不說“不”的育兒方式是有問題的。

父母不對孩子說“不”,孩子就不會知道何為行為邊界

01 應該儘早對孩子說“不”

其實小美女兒的這種行為是想引起她的注意,但她卻只看到了表面,沒有找到根本原因。

抱一抱的確可以緩解女兒的焦慮,但對改正行為沒有質的幫助,因為女兒會覺得哭鬧能解決她的訴求。

嬰兒時期的孩子確實沒有必要經常對他說“不”,更多以安撫為主。

但2歲以後就要約束他的行為,尤其要對無理取鬧的行為進行管教。

當然這裡的管教不是批評教育,更不是打罵懲罰。

而是讓孩子知道哭鬧和無理取鬧是換不來任何他想要的東西。

所以要及早對孩子說“不”,讓他們樹立行為邊界的概念。

父母不對孩子說“不”,孩子就不會知道何為行為邊界

02 不要對孩子惡意的行為心軟

我身邊有個孩子妮妮,每次一哭就吐。

小的時候確實是因為發育問題,一用勁就吐,後來她發現,只要自己一哭,爸爸媽媽就會原諒她,所以每次一不如願就哭鬧,看爸爸媽媽沒有反應就扣嗓子眼,一吐什麼妮妮所有的行為都會被原諒。

現在妮妮5歲了,媽媽實在對她實在是沒招了。

其實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會用自殘的方式來換取父母的同情。

如果父母心軟了,那麼他們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

更嚴重的是,長大後他們更喜歡這種自殘,變本加厲。

所以如果剛開始孩子用這種行為來抵抗你的管教,千萬不要心軟,當然也不要說教。

媽媽應該默默看著她,讓她吐,問她:吐夠了嗎?沒吐夠就繼續。

目的是讓她感覺到,她惡意的行為收不到想要的效果,她就會停止。

父母不對孩子說“不”,孩子就不會知道何為行為邊界

03 一對一管教很重要

有很多父母喜歡在人前管教孩子。

有一次過年,家裡都是親戚,我侄子是個“人來瘋”,人一多就上躥下跳,哥哥當著所有人的面對他一頓教訓,最後還提著孩子的腳從客廳拖到臥室。

我及時過去制止了哥哥的行為。

管教是需要一對一的,絕對不可以在外人面前。

如果孩子在外人面前行為不當,把他帶到臥室,關起門來,讓他哭鬧。

這時候也不要說教,就看著他,他絕對會哭得更兇,你只需要告訴他:哭吧,沒哭夠就繼續,我等你。

除此之外什麼話都不要講。

直到孩子發現自己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這時候態度溫和地問他:你知道為什麼帶你來房間嗎?

如果孩子說不知道,就可以一點點講個他聽,但切記不可說教,最後一定要問他:那你覺得從這件事情中你學到了什麼?

這麼問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的反思能力。

父母不對孩子說“不”,孩子就不會知道何為行為邊界

有很多父母誤解了這種“不”,譬如孩子尿褲子,你說:下次不許尿褲子,再尿你試著。這是恐嚇,不是管教,而且這種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

如果孩子不是故意使壞的行為,可以不需要對他說“不”,只要正確地引導即可。

但某些惡意行為,尤其是你不理我,我就用頭撞牆這種惡意行為,必須制止,讓他明白什麼是行為邊界。

探索孩子的世界,解決育兒問題。

我是80後的成長日記,喜歡我就點贊、收藏、加關注吧。

如果你還有什麼育兒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