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贴年画是中国世代相传的一种生活习俗。

早在明末,年画创作已十分兴盛。到了乾隆时期,桃花坞“姑苏版”年画及清末有“上海版苏式年画”之称的小校场年画,不仅呈现参用西法的特殊风格,而且内容异于传统喜庆吉祥题材更多表现“西洋景”。这是颇为值得关注的现象。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西洋景”年画作品极富时代感。它们的出现,为传统年画注入蓬勃生机,不仅成为人们了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也被视为中国近现代西洋画发展的基础,甚至浮世绘艺术、月份牌画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年画参用西法,是“取西法而变通”


“姑苏版是指在西洋铜版画影响下产生的作品……它能确切地把握西洋铜版画中所得到的意象,把它融入传统中国绘画的主题之中,并以自然的形式表现出西洋绘画的特征。”日本艺术史家黑田源次在中国古版画图录序言中就首先提出桃花坞“姑苏版”年画是西法东渐的产物。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而受到苏州桃花坞年画影响的上海小校场年画,在题材内容和展现特定时期社会新风貌方面亦成为人们了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究其源流,可以归结为:皇帝的艺术爱好与支持、西方传教士的文化输入等因素。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清代,尤其康乾盛世时期,天主教入华传教士们一方面向中国传播西洋绘画和艺术,另一方面则是与中国画家和艺术家们合作。其中,自身酷爱书画艺术的乾隆由于特别青睐于“西法”,使得一批传教士画家云集朝廷,渐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群体——清宫御用洋画家,如我们熟知的南怀仁、郎世宁等。

如果没有帝王对传教士画家的御用和对装饰艺术的偏好与支持,外来画种不可能深远影响中国绘画。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早朝》(局部),清(光绪) 61*118.9 cm


在这种氛围影响下,中国不少宫廷画家也开始尝试采用西法,对苏州桃花坞“姑苏版”年画呈现参用西法的倾向起到一定的意义。像朱圭这样来自苏州的宫廷雕版技术高手在康乾时期为数不少,皇帝出于对艺术的兴趣,招纳了大量来自江南的绘画人才以扩充画院,他们学习西法的同时,将新的科学精神带回苏州。

由此,乾隆时期的苏州出现了“仿泰西画法”大型木版年画,并形成民间学习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心。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风景》(局部),清 (光绪) 75*123 cm


其次,年画参用西法还受到西方传教士文化输入影响。

乾隆时期,西方传教士在苏州地区的活动并没有停止,桃花坞“姑苏版”年画作品《莲池廷游乐图》和《池亭游戏图》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来通过地砖来表现空间透视的方式。而题材上,后来的《西洋剧场图》《泰西五马图》等则直接模仿西洋铜版画插图,可见当时西方绘画对桃花坞“姑苏版”木版年画的影响。


以西洋绘画原理表现当地,桃花坞“姑苏版”年画脱颖而出


相对于表现喜庆吉祥的传统年画,参用西法的桃花坞“姑苏版”更多关注表现当地、周边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姑苏万年桥图》《西湖胜景图》等桃花坞“姑苏版”木刻年画较为清晰地反映题材倾向与偏好,且风格技法上,呈现受到西方绘画方式影响的风尚,透视、明暗等西方绘画原理在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姑苏万年桥图》描绘苏州城自城内向城外延伸的内景,如内河、街景、胥门、城墙、亭子、万年桥与运河及大量建筑物、水上舟船。舟船各具特色,正在进行水上竞技的龙舟形态与装饰不一,停泊或行驶中的各类船只刻画清晰可辨。显然,创作前,作者曾一度进行写生,从建筑窗门图案到桥梁栏柱,从人物服饰穿戴到形神兼备的动态,似都参照实物有细致交待。

呼应和谐,栩栩如生,尽显写实功底。在明暗处理上,桥梁、房屋等建筑物内侧根据光源描绘暗部,人物强调衣襞阴影和光源照射形成的明暗对比关系。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在一些大型木刻年画作品中,我们往往还能欣赏到“仿泰西笔意”(《全本西厢记图》)、“仿泰西笔法”(《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图》)等题跋,这也进一步明确“姑苏版”文人画家、甚至民间年画家参用西法的事实。实际上,如前文所析,未题“仿泰西”之辞的“姑苏版”木版年画,也在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西洋马戏来访时的大“西洋景”,令上海小校场年画竞相记录


清光绪后,曾经繁华顶峰时拥有画铺数十家之多,产量达百万张以上的桃花坞年画已无新年画创作,更多地是翻刻上海小校场画稿以迎合市场需求,由此,发轫于苏州桃花坞的上海小校场年画可以说是桃花坞木版年画一个“转型”。

受到“五方杂处,华洋共居”的社会氛围影响,上海小校场民间年画师在传统题材基础上,融汇中西,创新推出以十里洋场、租界生活、时事新闻为题材的作品,设色大量采用浅红、浅绿、赭石,反映近代上海市民趣味和别具一格洋化风情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重温与反思历史的空间。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上海历史博物馆所藏《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空中悬绳大战》(三裁,纵32厘米,横54厘米,清末,彩色套印)即为一例。作品采用散点透视法,把多个表演节目同置于一个场景中表现,错落有致,精彩纷呈。

沪上市民出于对西洋马戏的好奇,自6月15日首场开演后“每夜观者约二、三千人”“真有万人空巷斗新妆之概”。上海年画家亦灵感于此,创作并记录这一沪上大“西洋景”。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上海图书馆所藏吴文艺斋刊行的《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公司开往吴淞》(三裁,纵32厘米,横55厘米,清末,彩色套印)则是侧重反映上海时事新闻的经典力作。

图中左方刻一西式高楼,券形门上嵌一时钟,旁边窗口写“买票房”三字,应是火车站售票处;右边刻有挂五节车厢的旧式蒸汽机火车,车内共坐旅客10人,铁道“以五尺许方木横排。相离二尺许,上钉铁条二,连接不断”;前景有黄包车、自行车、四轮马车拉载时装妇女举伞游逛,还有穿长袍坎肩和宽领大袖的男男女女往来其间。

无意间,这幅作品汇集了上海近代各色交通工具,描绘西人进驻后带来的快速、繁荣的海上城市化进程图景。若干年后“彩云阁”雕版被苏州的年画铺廉价买去,在刻有“上海”二字位置嵌进“苏州”二字,成就了后来苏州桃花坞木刻片中《苏州铁路火轮车公司开往吴淞》这一翻刻年画。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桃花坞“姑苏版”年画和上海小校场年画中的“西洋景”是西方文化和艺术在中国传播的缩影。是西洋画及其艺术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取得与中国传统绘画伯仲地位前肇始阶段的重要产物,是中国近现代西洋画发展的基础。


参考资料:

《中国木板年画代表作》,青岛出版社,2013

《盛行于江南的“西洋景”是怎样为传统年画注入蓬勃生机的》,文汇报,王韧,2020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当“西洋景”遇见传统年画,改变了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