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式人物。一個大茶館,一個小社會。”

創作於1957年的話劇作品《茶館》,可以稱作老舍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整部話劇都是圍繞“茶館”這個環境來展開,老舍以獨特的視角,將裕泰茶館的興衰作為背景,以掌櫃王利發的青、壯、老三個年齡階段的生活為代表,描繪出茶館的鼎盛時期、低潮時期和慘淡收尾,同時也折射出了舊社會人們的無奈。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書中每一個人物的細小衝突都暗示了那個年代下人民與社會的矛盾與對立,巡警的隨意勒索、逃兵的蠻橫、軍閥的混亂、帝國列強侵略下人們的自相殘害等,都揭示了社會帶給人們的沉重苦難。

老舍的手法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共有三幕,一幕一時段,簡潔,卻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

種種表現手法,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再一方面,茶館雖小,可形形色色的人卻不少,有幾位典型的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他們分別是:王利發(茶館掌櫃)、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人還真不容易。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

最後一點就是子承父業,這是有點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的展現了時代在向前走,可客人的思想卻是換包裝而不換內容。

老舍所塑造的王利發的飽滿形象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索的,為此,我想從王利發的人物形象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王利發悲劇人生的結尾來揭開當時時代的悲哀,以及他身上所賦予的處事道理。

01.逆來順受的悲劇小人物

王利發—一個擁有著多重身份的社會底層小人物,能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面對許多茶館相繼倒閉,他卻憑藉靈活的頭腦使得裕泰茶館得以生存下來,不得不說,他是聰明的。

其一,善於接受新鮮事物,一生都在熱衷於改良茶館的王利發,在面對時代的動盪時,將“莫談國事”四個大字貼在茶館的柱子上,他天真的以為就可以天下太平,相安無事,可是進入茶館的主顧們偏偏控制不住自己。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面對發家致富的想法,他煞費苦心的加緊剋扣李三等幫工的工資;為了趕潮流,將茶館的後半部分改成了公寓出租給別人;用小桌和藤椅代替原來的茶座,還趕時尚的鋪上桌布;為了撐下來,用唱戲來招攬客人...這一系列的改良確實讓茶館得以在夾縫中存活了一些時日,只是最終還是被沈處長等一幫惡龍霸。

正如李三所說的:“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畢竟改良不是改革,只要那個吃人的社會體制還在,任何的調整措施都不過是適應罷了。

其二,善於應酬,王利發對待不同的人態度也是不同的:對待吃洋教的馬五爺總是點頭哈腰、對唐鐵嘴、劉麻子等社會無賴總是嗤之以鼻、對宋恩子,吳祥子等流氓總是低聲下氣,甚至經常給出自己的意見,也算是舊時代下幹練且自私,圓滑的商人代表。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因為他始終遵循著父親的遺願:“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只是逆來順受的他還是抵不過時代的驚濤駭浪,最終在謹小慎微中悲慘的死去。

這是我的茶館,我活在這兒,死在這兒。

雖然圓滑是王利發的鮮明性情,但他同樣也承受了很多屈辱和責任,一切都是為了茶館,可謂是問心無愧的一生,就這樣一個高大偉岸的人,為了茶館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最後依舊沒有守護到最後,可見那個時代對人的無情和冷酷。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02.“清明上河圖式”背景下被埋葬的三個時代

《茶館》一文貫穿了三個時代: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清朝末期、20年代初初,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

清朝末年:腐敗的清王朝搖搖欲墜,生於清朝末年的王利發,一人獨立支撐父親遺留下的茶館,面對繁榮的背後的各種令人窒息的黑暗面,王利發依舊苦心經營著,使得茶館在戰亂不停的時代依舊開張,最終大清國亡了,茶館在王利發的左右逢源下卻也堅持了下來。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民國: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內戰不斷、民不聊生。王掌櫃依舊苦心“改良”裕泰茶館,令其重新開張,但動盪的社會令王掌櫃憂心不已,茶館的經營越發艱難。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腐朽的清朝過後卻是另一段政治灰暗的歷史時期,當王利發對著賣報的怒吼道:“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折射出了那個時期下人們的無奈,老百姓終究是時代扭轉下最大的受害者。

橫行年代: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國民黨特務和反動會道門沆瀣一氣,殘酷鎮壓愛國學生和共產黨人,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早已是已是風燭殘年的王利發終於絕望了。

他安頓好家人,與相交多年的好友相互道別之後,選擇懸樑自盡終結了自己的一生。“我得罪了誰?誰?娘娘的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的主意?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處在社會最底層的王利發終究還是沒能力去改變社會環境,他和所有勞苦的老百姓一樣無奈和悲哀,他的不滿在最後一幕統統發洩了出來,再也沒有點頭哈腰,再也不用對誰說好話,頭懸樑的那一瞬間竟然成了王利發最痛快的時刻,讓人感到無盡的悲哀。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03.悲劇的背後是時代的悲哀

王利發的善良與冷漠是時代賦予的,面對“數來寶”的乞丐,他會隨手扔一枚銅錢,白給唐鐵嘴一碗茶吃,看到買賣人口的劉麻子在店裡做生意,他毫不留情的將其趕出去,面對被趕出門的康順子卻有不情願的收留了他們,雖說有時候的王利發有些不盡人意,面對劉麻子做那麼多缺德的事情卻不予以阻止,有時候他的自私也是顯露無疑的。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可是那個時代下的王利發不得不自私,他的能力有限,只能安守本分,他不敢發出惻隱之心,只能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同時暗自同情那些比他更加底層的老百姓。

長期的政治高壓也使得他敢怒不敢言,面對善良的百姓受欺負也只是打個圓場,苟且安心了一輩子,最後卻捱了小吳祥子一記耳光,這就是中國傳統觀念造就下的苦果。直到忍耐到了極致,社會也容不下他了,最後選擇了反叛。他甚至冒著掉腦袋的風險跟特務頂嘴,對大栓子說:“這路人我見多了,都是軟的欺,硬的怕。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風燭殘年的王利發和秦仲義、常四爺撒著紙錢,結局不言而喻,本是活人為祭奠死人灑的紙錢,卻成了自己為自己送葬,何等的淒涼。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我只好為自己預備點紙錢吧。

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幹好事,告訴他們那,秦某人七十多歲了明白這點道理,他是天生的大笨蛋。

讓咱們祭奠祭奠自己吧,把紙錢撒起來,就當是咱們三個老頭子的吧。

我愛國,誰愛我啊!”

這世界只剩下了一團黑氣。

聲聲悲哀,字字誅心,這樣辛酸的結尾是人物對黑暗時代的控訴,也是老舍對吃人社會的控訴。


《茶館》:商人王利發的人生經歷是舊時代悲劇下苦難人民的縮影


時代雖然是黑暗的,但是王利發身上賦予的光環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善良、適當退讓、處事圓滑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雖然是小商人,卻能在錯綜複雜的時代下將人物關係處理的如魚得水。

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也是王利發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