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發現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雙相障礙患者情感體驗與動機行為的分離模式有所不同

快感缺失是不同的精神障礙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雙相障礙患者共同的症狀之一。近期已有研究結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雙相障礙患者難以將情感體驗轉化為付出努力的行為,也難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目標導向的行為動機。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僅限於對某一個診斷組的患者採用自我報告的方法進行測量,缺乏與其他精神障礙患者之間的比較。目前尚不清楚情緒-行為的分離與不同精神障礙患者臨床症狀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

為了探究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NACN)實驗室研究員陳楚僑及其團隊與國際合作者合作,針對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雙相障礙患者的情感體驗與動機行為的分離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者採用了一個基於計算機的行為任務,對4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44名抑鬱症患者、43名雙相障礙患者以及43名健康個體的情緒-行為分離模式進行了考察。研究也同時採用了一系列臨床評估量表對被試的快感缺失情況進行了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雙相障礙患者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快感缺失和情緒-行為的分離。然而,不論是期待的還是不良的刺激條件下,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會表現出顯著的自我報告的“喜歡”和行為之間的一致性降低,從而提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較於健康對照組而言存在著嚴重的情感體驗和動機行為之間的分離。另一方面,抑鬱症和雙相障礙患者情緒-行為的分離主要表現在喚醒反應階段對不良刺激的迴避以及對期待刺激的尋求中。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儘管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雙相障礙患者都表現出愉快體驗能力的下降以及動機的缺乏,但三組患者情緒-行為分離的模式有所不同。這一發現提供了一個潛在的不同精神障礙患者快感缺失和動機缺乏的共同的心理病理機制,有助於精神障礙的早期識別以及新的干預方法的發展。陳楚僑及其團隊目前正計劃探究這一在精神分裂症、抑鬱症以及雙相障礙患者身上所觀察到的情緒-行為分離現象的內在神經機制。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北京市科學與技術委員會基金、北京市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科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心理所發現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雙相障礙患者情感體驗與動機行為的分離模式有所不同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注: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公眾號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承辦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佈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