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習佛教常識 | 何謂發心


跟我學習佛教常識 | 何謂發心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

輕則懈怠廢弛,

重則道心全退。

大乘學人,利益眾生,

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

跟我學習佛教常識 | 何謂發心

有人需要幫忙,這時你升起幫助他的這麼個念頭,這就是發心。由於我們每個人的動機不一樣,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發心。發心也可以分很多種,包括虛榮心的發心、顛倒發心、自私的發心和為利益大眾之發心。

跟我學習佛教常識 | 何謂發心

世間發心

如果行持善業的動機是為了升官發財、名聲榮譽、消災除病、世間的榮華富貴的話,那就是虛榮心的發心,也就是世間發心。

之所以稱為世間發心,是因其缺乏了出離輪迴的決心,少欲知足的精神,其目的只是在人間得到快樂。它雖然也在行持善業,但由於在發心中有虛榮心、貪婪心,動機裡面沒有出離輪迴之想法,導致無法走向解脫和覺悟的精神領域。世間很多人的發心都是處於這種狀態,所以不能稱他為殊勝發心。為病人、貧困者舉行慈善雖然好,但如果動機不良,沒有認識到幫助他人的真正動力、目標的話,發心則稱為為了幫助而幫助,利益不是很大。

跟我學習佛教常識 | 何謂發心

顛倒發心

為了自強、升職、佔有別人的財產,或是為了得到世間的神通、打敗敵人和取得地位而行持善業,即顛倒發心。顛倒發心是邪念,即不正當的意念行持善業,不但跟解脫、覺悟沒有關係,還製造更多的惡業,使人變得無惡不作,故謂顛倒發心。比如有的為了戰勝敵人、佔有他人的財產而修行本尊,導致善法變成惡業。因為善的根本不在於善本身,而在於其動念和對善的認識。

跟我學習佛教常識 | 何謂發心


自私的發心

有的人雖然為了覺悟本性或離苦海而積善積德,但他只是為了自己一個人的利益而為,不為眾生的安慰。甚至不知道目前的眾生是他曾經的父母,甚至不知道眼前的仇人是他曾經的父母,所以說他只顧著自己,不顧他人的安慰。以此追求覺悟、無我的智慧,成為小乘佛法的發心。小乘佛法的行者們也許不記恨仇人,但這不不代表他認識了芸芸眾生是你前世的父母,不知道這一層面,就無法發出真正的慈悲心和菩提心。

跟我學習佛教常識 | 何謂發心

為了利益大眾而發心

這種發心是在知母、念母、報恩的基礎建立起來的發心。首先他知道我們與芸芸眾生曾有過父子、母子、夫妻、朋友等各種關係。這些眾生在做我們父母時,以盡心盡力照顧我們,撫養我們成長,對我們恩重如山。現在他們想享受快樂,但不知快樂的根源是什麼。他們不願意受苦,但不知道如何才能不受苦,為了避免痛苦造就了更多的苦難。對自己的未來,對善惡十分的盲目。我們用我們的慈悲感化他們,讓他們知道苦的因素是什麼,如何才能得到快樂等等。

目前的我們儘管幫助不了他們,引導不了他們,但今天做不到不代表以後做不到,為了他們先自己成佛,充足力量再去度化他們,這就是大乘佛教利益眾生的發心。

跟我學習佛教常識 | 何謂發心

佛教所指的發心有多種,有發起修行的心,求解脫的心,渡眾生的心,慈悲心,喜舍心,但是最為廣大的,是菩提心。所以,同樣說發心,一般是指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願自己要成佛的心,自己願意成佛度化一切眾生,這是一個極其廣大的願望和理想,有了這個理想和目標,就能生生世世引導我們好好修行,不至於墮落,並且因為有這個心,終有一天能夠實現,成佛渡眾生,是世間最大的利益,一切世間的善業都不能比。

在佛菩薩像前,宣說自己要於未來成佛渡眾生,這就是發菩提心了,雖然如此簡單,卻有無量無邊功德利益。

跟我學習佛教常識 | 何謂發心

利益一切眾生,自利利他。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大乘學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

我們要每時每刻都在發心,一輩子都在發心,這才是真功夫。我們做不到,說明功夫不夠、不深。

怎樣才能得到真功夫?這就需要不斷在佛法上熏習、培養,日積月累,發心的功夫就會越來越好......

跟我學習佛教常識 | 何謂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