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离家在外20多年,已经很久没有听过家乡的梆子戏了。

对于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到现场听戏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现在的年轻人也不热爱,也没有空闲去琢磨那些腔调和戏中的故事。

但是,在乡村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那些下地回来的老人们总会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机,听会戏放松一番。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露天戏台

特别逢节有戏剧团来演出,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个特别的时候,吃完饭总会搬个凳子去等着戏曲开场。

我是名地地道道农村人,对于戏剧耳熏目染,也是十分热爱。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农村露天大戏台

也是多年没有坐在大戏台前听戏了,现居亳州的老杨哥,发来一段嘉祥山东梆子剧团演出的视频,非常精彩。

老杨哥祖籍山东济宁,说早些时候曾听过几次有个名震山东、姓窦的“红脸王”唱的山东梆子。

老杨哥说的姓窦的红脸王,应该是嘉祥卧龙山镇的窦朝荣。窦朝荣是山东梆子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其唱腔被称为窦派唱腔,唱腔激昂高亢,表演粗犷豪放。1954年以《两狼山》一剧参加了华东地区戏曲会演,荣获演员一等奖,为山东梆子赢得了第一块金牌。仰慕窦派的戏迷不计其数,特别是在鲁西南一带,为了能看到他的演出,很多人不惜披星戴月,步行几十里一饱眼福。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原创收藏演出图片

山东梆子属于地方戏曲剧种,解放前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

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山东为历代水陆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来山东经商贸易早就有之。这些山西人经营典当、钱庄等行业,有的长期定居在山东。

在这种情况下,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西梆”也随之而来。流传到鲁西南的济宁、荷泽等地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及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一些戏曲及其它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山东梆子。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嘉祥县是山东梆子的发祥地之一。

县剧团成立于解放初期的1950年,是全国最早的县级山东梆子剧团之一。五十年代,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阵容整齐,各行各当都有名角,最有名的当属“红脸王”窦朝荣。

女演员中,在老家常听老人们讲起,嘉祥梆子剧团的名角“摇摇枝”、“摇摇铃”唱腔多么动听,身段多么优美,至今提起来还摇头晃脑,陶醉不已。

其实,老人们提到的名角应是指姚月芝、姚月玲,由于当时大家普遍文化不高,应该是把演员名字以讹传讹了。姚月芝主攻青衣,唱腔优美独特,吐字清晰真切,表演入情入理,做戏声情并茂。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演出剧照

她在潜心研究山东梆子演唱技巧的同时,又涉足豫剧、河北梆子等多个剧种,博采众长,富于创造,丰富和完善了山东梆子的艺术风格,在山东梆子领域享有盛誉。她表演的《对花枪》《麻疯女》成为山东梆子的经典剧目。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她饰演《对花枪》中的姜桂枝,荣获演员二等奖。

家乡人酷爱戏曲,通常把看戏称为“听戏”。每逢农历二月二、十月一日的古庙会,以及春节前后,都会请来剧团唱上几天。村子西门外有个十多亩的操场,在操场的南面堆了一个一米多高,几十米见方的土台子,当作演戏的舞台。每逢演出,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如过节一样。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演出剧照

本人居住的老家-济宁嘉祥的一个小县城,跟梆子戏还有一层关联,就是村里面本身就有不少专业的演员。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家大爷韩耀福,在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工作,师从著名的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任心才,学习任派红脸艺术。任心才是继窦朝荣之后的又一个“红脸王”,他和窦朝荣一起被山东梆子戏迷称为山东梆子的魂,两位“红脸王”都是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收藏的老照片

任老的戏路宽广,各种性格特征的人物都演绎得栩栩如生。他所主演的《闯幽州》、《斩黄袍》、《临潼山》、《辕门斩子》、《诸葛亮吊孝》、《严海斗》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在鲁西南一带家喻户晓,群众又称他为"任红脸"。1956年任大师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闯幽州》中饰杨继业,荣获演员一等奖。他的潇洒飘逸的唱腔倾倒了无数观众,可称是继窦朝荣之后山东梆子史上又一座丰碑。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收藏的老照片

耀福大爷表演的《辕门斩子》《抄杜府》等剧目,模仿任先生的表演惟妙惟肖,颇受欢迎。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韵味醇厚,跌宕多姿的唱腔风格,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演得栩栩如生。他潇洒飘逸的唱腔,更是倾倒了无数的观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耀福大爷虽然已是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的团长,但他平易近人,每次回家乡,乡亲们都要他清唱上几段,他总是满足乡亲们的要求。有时候人多家中站不下,他就在家东的场院里,给人们唱上几段,满足乡亲们的戏瘾。我小时候就听过几次。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收藏的老照片

可惜天不假年,耀福大爷于1993年因病去世了,乡亲们感叹痛惜了好长一段时间。好在人虽已去,但衣钵仍传承未断。

耀福大爷的长子——我称呼宗荣大哥,自幼随父学戏,也是主攻任派红脸,属于任大师的再嫡传弟子,在业内也很有名气。宗荣大哥已年过半百,至今仍在嘉祥李霞山东梆子剧团坚持演出,一口正宗的任派唱腔,很受群众欢迎。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说今年1月11日,山东省剧协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山东梆子戏迷票友联谊会和郓城县委宣传部,在郓城县主办了纪念山东梆子艺术大师任心才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专门邀请宗荣大哥夫妇参加纪念活动(大嫂卜秀芳也是山东梆子专业演员),并表演了任大师的《抄杜府》名段唱腔,为弘扬传承山东梆子任派艺术又尽了一份心。

时过境迁,而今各种艺术百花齐放,山东梆子再也找不回昔日的辉煌,逐渐走向衰落。

为了能更好地发展传承和弘扬山东梆子艺术,2006年嘉祥成立了山东梆子研究会,定期出版会刊,探索和交流山东梆子的排演技艺。并连续举办了多届山东梆子名家名段演唱会。


忆山东传统文化,家乡的梆子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愿山东梆子能更加绚丽,重拾咋日的辉煌。

再回家乡时,我得专门找地方去演出现场,听听久违了的梆子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