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4000人用高达20万的斩首记录,再现中国军人的勇武刚烈

嘉靖三十六年,刚满30岁的戚继光奉命来到浙江,有世袭卫指挥使官职在身的他满怀爱国热情,充满雄心壮志。

戚家军-4000人用高达20万的斩首记录,再现中国军人的勇武刚烈


虽然不止一次听说过东南沿海倭寇横行,屠戮百姓的惨剧,但当他第一次踏上这块丰硕富饶的土地时,眼前百姓妻离子散,人民流离失所的惨象,还是再一次震惊到了他。

正值年富力强,血气方刚的年纪,看到自己祖国的百姓正在遭受侵犯,他目眦尽裂,发誓一定要扫清倭寇,还江浙一片太平。

早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山东登州卫所负责防卫事务时,他就听闻山东沿海一带有倭寇的劫杀抢掠,可惜在当时他没有职务管辖,胸中郁闷的他,回到家之后写下“封侯非我意,惟愿海波平”的诗句。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1557年,大批倭寇盘踞舟山一带,戚继光与俞大猷两位将军带领军队进攻,打了很久也没有打下来。直到嘉靖37年,倭寇准备驾船逃跑的时候,戚继光和俞大猷才趁机发动进攻,击沉了船只打残倭寇后,其他余党向闽南方向逃窜。

这一战,让他彻底看到了大明军队的弊端。

某天夜里他和俞大猷商讨,说“你认为我们现在的军队能和倭寇开战吗?战力如此低下,一到进攻时刻每个人都诺诺不前,我们必须要招募新军,重新的给他们进行军事的训练。”俞大猷也非常认同他的说法。

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千里国土,岂无勇才?愿募三千勇士以破倭寇。”

这天夜里他思前想后,终于下定决心。第二天他立刻找到浙江总督胡宗宪,向他说明了自己想要招募新军的想法。正好此时义乌县令赵大河爱国心切,十分赞同戚继光的想法,胡宗宪深以为然,在此为官十余年的他一直都知道这些盘踞在沿海的倭寇是多么的狡猾,难缠。

戚家军-4000人用高达20万的斩首记录,再现中国军人的勇武刚烈


倭寇每次侵扰人数不多,但战力很强,目的以劫掠为主,包含走私,贩卖人口。他们和地方唯利是图的商人,强盗联合起来,常常将大明的军队耍的团团转。

在此期间胡宗宪无数次想要解决掉这些,对陈东,汪直这些敌酋也采取了一些分化瓦解,驱狼吞虎的计策,但都不能根治。

听到参将戚继光的想法,胡宗宪非常高兴,他的手下幕僚参谋众多,徐渭,文征明等更是有“才子”之称,却缺少一个能掌控全局的统帅,他即刻同意他的请求,并上报朝廷。

于是戚继光拿到招募批文找到县令赵大河,向他询问哪里的百姓最喜欢争斗,最血性勇武,原来江南一带宗族观念非常强烈,稍有一些因为其他事情两地居民发生的个人争斗常常会引发宗族大战。

据一些地方县志记载,这一时期经常发生械斗,死者高达数百人。这种情况,造成了江浙金华义乌一带的居民非常勇武好斗。

在嘉靖38年的九月份,戚继光首先招募到了3000人,但在当时,当地的百姓听到朝廷要招募军队抗击倭寇,纷纷踊跃参加。原来大家听到,招募军队是为了保家卫国,保护自己的亲人朋友,况且还有非常高昂的军饷可以拿,当地的百姓顿时疯狂了,都想要参加军队。

原计划只打算选3000新军的戚继光看到如此高昂的群众气氛。和监军赵大河商量,再补充一千的名额。就这样底子为矿工和农民组成的戚家军成立了。

这些人(包括戚继光)从未想到过他们招募的这支军队在将来几十年的时间里,会从祖国边疆的东南沿海打到西北戈壁,从倭寇海盗打到蒙古骑兵,再到农民流寇最后又打关外八旗军。百战百胜,兵锋所向无往不摧。直到明朝灭亡,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只军队是16世纪东亚最强的军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武器,最精锐的火炮。以严明的纪律著称,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

1560年三月,朝廷改任戚继光为台州,金华,严州三府参将。此时浙江总督胡宗宪将新造的44艘战船交给戚继光,在四月份正式开赴浙江战场。

恰逢此时渡海而来的倭寇分三路进攻,一路进攻乐青,一路进攻宁海,第三路向桃渚进发。4月26日,被引诱开来的戚继光训练的新军尚在宁海一带。听闻倭寇兵分三路不由大为吃惊,他迅速做出调整,命令胡守仁,楼楠即刻出发前往救援新河。

此时新河城守军防备空虚,并不知道倭寇要来临的消息,幸好此时戚继光的家眷和夫人在城中听沿途逃回来百姓,得到消息倭寇即将来临,此时新河城内根本无兵可用。

这个时候的戚夫人展现出了他将门虎女该有的样子。她迅速组织去城中的百姓和妇女。一边让百姓冒充军士站在城墙上,一边让妇女儿童用锣鼓拼命敲喊,伪装声势浩大的样子。

之后刚来的倭寇根本不清楚城内的状况,此时也不敢随意的进攻,怕遭到城内的埋伏。等到几个小时之后,胡守仁的援军到来,城外的倭寇才知道上了当,在援军与戚夫人带领的城内守军内外夹击之下倭寇被打的抱头鼠窜,死伤惨重。

在宁海结束战斗的戚继光也立即南下台州在首府花街与桃渚逃窜至此的倭寇举行大战。这一战在几十分钟之内结束了战斗,戚家军首次运用新的战法“鸳鸯阵”和新式武器“戚家刀”在巷道里战斗,杀死倭寇三百余人,而戚家军仅有几人负轻伤。

戚家军的首次战斗就表现出了不俗的战力,在花街之战和新河之战中戚家军个个奋勇向前,悍不畏死,有些士兵还不会用新式长枪,就直接拔起腰刀向前砍去。同时还有火铳射击,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的日本剑客和浪人组成的倭寇,在刚接触到火铳的声音后就被打蒙了,完全分不清楚情况。

五月初,戚继光再次兵分三路,进攻台州三门县,他自己领导1500名军队在丽水上峰岭上设伏。不知情况的倭寇刚来这里便被受到猛攻,从山上急速冲下来的戚家军迅速将倭寇分成几部分,逐步歼灭。

戚家军-4000人用高达20万的斩首记录,再现中国军人的勇武刚烈


当地的居民听到倭寇被歼灭这个消息之后,饱受倭寇侵扰百姓纷纷前来军营中慰劳兵士,许多人拿着各式各样的东西,食物钱财要交给他们,这时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情景出现了,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接受他们的礼物…………

许多人不明所以,如果是平常的军队,就算百姓不给礼物,在战争结束后他们也会来强行索要。

之后他们听闻,主将戚继光曾经在设立戚家军时就下达过军令坚决不能拿百姓的财物,大家终于被感动了,他们从不知道此时的大明还有像戚家军这样严明有纪律的军队。

在嘉靖四十一年七月,在浙江一带的倭寇经过卢镗,戚继光等人努力下被肃清,戚继光再次接到命令,移兵福建再抗倭寇。

从嘉靖三十六年开始,福建的倭患日益严重,不比浙江形势严峻,此时在福建,一直主导抗倭工作的副总兵官俞大猷被调往江西镇压农民起义,福建巡抚游震得无奈上奏中央请求排戚继光支援。

刚刚以功升任都指挥使,意气风发的戚继光再次整兵南下,这次他的目标是被倭寇占据超过三年之久的横屿岛,长期被作为倭寇逃窜的大本营,里面还关押着数千被掳掠的大明百姓。

横屿岛地势险恶,三面环水,仅有一面靠近陆地,但涨潮时分依旧会被淹没。福建巡抚曾多次组织军队进攻但都被击退,士兵死伤惨重,自此以后,士兵皆不敢再出击,军营里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怕战,避战的心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初,在和赶来支援的几只军队将领商议完毕后,守将吴唯忠,陈大成一马当先愿为先锋大将,王如龙领军断倭寇后路。

在听说上岸的登陆地点是一片滩涂之后,戚继光让军队准备大量的稻草铺在淤泥中,方便行走,军队配合有序,分工明确,而且都知道在如此恶劣的地形,唯有冲锋向前,有进无退,众将皆死战不退。

这一战打的非同小可,延岸十里都被鲜血染红,双方皆是付之全力,拼死相向,长达数小时的战斗最后在吴唯忠点火烧毁栅栏,王如龙成功切断倭寇退路后,全歼2600余人,捣毁巢穴,解救3000多名百姓。

8月15号中秋节,全军上下气势高昂,高唱凯歌而还,主将戚继光更是有感而发写下了《凯歌》:

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之后戚继光有与在福清县城周边的近万倭寇进行决战,与一同前来抗倭的浙系将领戴冲霄,内外夹击在牛田大破倭寇,一战杀死数千人,九月十二日乘胜追击余孽至兴化府。

彻底扫清福建倭寇是在福建莆田,平海卫一代。

前任福建巡抚被免职后,新上任的巡抚谭纶在考虑到平海卫被侵占以久,联合了广东总兵刘显,福建副总兵俞大猷,浙江都指挥使戚继光三万兵力,打算一举解决倭患。

在制定了详细周密的作战方案之后,于嘉靖四十二年四月分兵三路向平海卫倭寇发起决战,在三位将军的联合下,攻克平海卫杀敌3500人。

这一战之后尚存的小股倭寇,盘踞在连江,宁德,漳州,泉州一带。戚家军以雷霆之势先后横扫各个地区。自此以后,戚家军的名号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山河万里。

各地都知道戚家军善战敢战,同时也知道了浙江金华义乌兵勇武绝伦,吃苦耐劳。许多需要招募军队的将领纷纷来到浙江义乌。浙江成为了明中后期募兵的主要来源地。

战绩如此辉煌的戚家军,在隆庆元年(1567年)被朝廷调往蓟辽,镇守京师西北防线,戚继光和其老部下在此训练三万新军,加固山海关——蓟镇防线,修筑长城。

隆庆二年(1568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蒙古铁骑三万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八千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大破朵颜三万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

万历三年(1575年),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又率火枪骑兵队出塞包抄,一口气打垮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

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以后戚继光又有“戚少保”之称。

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的老搭档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同时也给他的军事生涯画上了句号。在此之前,戚继光一直被认为是张居正的党羽,戚家军所取得的成就和他是画不开的。

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万历十三年(1583),一代名将戚继光已经六十岁了,当他再次遭到罢免回乡时,心中郁闷无助,终于病倒了,最后途中病逝。

失去了核心人物的戚家军几经调防,改编,在1592年参加了“万历朝鲜战争”,戚军将领吴唯忠等参战。

戚家军-4000人用高达20万的斩首记录,再现中国军人的勇武刚烈


1621年天启元年,浑河血战——戚家军的覆灭,大明帝国最后的骄傲

三月,努尔哈赤集合三万清军兵发沈阳城,值此岌岌可危之时,中央号召各地军队极速整兵援辽,自诏令起,各地军队不是奉诏迟缓,就是哑然无声。

唯有川军土司将领秦良玉手下的“白杆兵”奉诏急行。

总兵陈策,童仲揆及副将戚金(戚继光子侄)率领戚家军4000余人和秦良玉兄长秦民屏,秦邦屏带来的白杆兵3000余人汇合,开赴辽东。

新上任的辽东巡抚袁应泰不懂军事,错误估计时局,被收留的蒙古流民打开城门,导致沈阳城被占领。

此时总兵陈策率领的援辽军队已进至浑河,原本想要和沈阳城内守军内外夹击之下,把城外的金军骑兵攻灭的想法在沿途收到沈阳城破后就放弃了,童仲揆,周敦吉等勇战派极力劝说强行进攻。由秦明屏的川军先行,戚金等人驻扎侧翼。

见识到太多明朝军队的腐败,战力低弱之后,努尔哈赤看见这支军队的到来并没有得到他丝毫的重视。他像往常一样,原本以为只要骑兵一冲锋,明军就会溃败。

他先以战力较强的正白旗骑兵对阵白杆兵。不料刚一出场就被白杆兵各种稀奇古怪的兵器,和长枪打的败下阵来,许多骑兵还没有接近军营,就已经被他们的长枪捅下马来。

见识到这支军队的奇异后,努尔哈赤不敢再大意,他派出了真正的精锐部队,他的亲军正黄旗,又败。这两次试探就消耗了他两千多人的部队。恼羞成怒的努尔哈赤下令全军缴杀这支部队。

久经疲劳跋涉,也未曾进食的白杆兵终于坚持不了,这只3000多人的前锋部队在拼尽全力之后,以全体殉国的代价向清军展示了他们的铮铮铁骨,保留大明军队最后的骄荣耀。

戚家军-4000人用高达20万的斩首记录,再现中国军人的勇武刚烈


在歼灭川军白杆兵之后,努尔哈赤的清军迅速向剩余的浙江军队发起进攻,双方在浑河举行最后的大决战。

这场清军与戚家军的战斗从上午打到傍晚,以清军的惨胜结束。整个过程这支军队都保持着非常高昂的战意,双方损耗相当,甚至可能大明斩杀敌军更多。因为救援明军的总兵朱万良,姜弼等人的观望,见死不救,戚家军仅有少数人突围,且在之后的战斗中全部战死。

这一战至总兵陈策,章仲揆,张明世,戚金,秦邦屏,周敦吉,袁见龙一下大小将校120人全部战死,无一幸存。

自国灭时,大明尚刚烈如此。

据资料统计,从16世纪中期开始,明朝的守备力量主要从浙江招募军队,造成浙江,宁波义乌本地的男丁十去八九,且大多数埋骨他乡。

伟哉!戚家军,壮哉!浙江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