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的爱,林黛玉其实要不起。

在许多人看来,贾母是真爱林黛玉的,并且可以说出很多证据。

贾母的爱,林黛玉其实要不起。

亲,我想死你了


  • 如林黛玉是贾母最喜欢的女儿贾敏的遗孤,爱屋及乌,贾母也很疼爱黛玉,贾敏一死,便把她接进贾府,并把她安排在自己的屋子,和宝玉一样,住在自己屋内的碧纱橱里,这待遇,贾母的亲孙女都没有享受过。
  • 如宝黛绊嘴,贾母比当事人都上心,著急忙慌的让王熙凤去劝解,还叹息"不是冤家不聚头”。如贾母看到林黛玉的窗纱不是很翠了,就赶紧吩咐下人去更换最好的“软烟罗”来。
  • 除此之外,贾母还会另外给黛玉一些钱让她打赏下人、给黛玉送一些自己喜欢的菜、给黛玉送燕窝让她保养身体、怕黛玉累着,不让黛玉做针线活儿等。
贾母的爱,林黛玉其实要不起。

真爱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度我也以为贾母是真爱林黛玉,但是,现在我却改变了看法,在我看来,贾母也许疼爱林黛玉,但真爱却未必。这个想法,我一直都有,只是模模糊糊的不甚清楚,但最近新读的一篇名为《触龙说赵太后》,文中触龙劝说赵太后的一句话,则给我拨云见日,让我茅塞顿开。

赵太后是历史上的一位颇有政治头脑的老太太,她的丈夫是赵惠文王,赵惠文王死后,她一度临朝听政,政治眼光与手段都不输于须眉。但她也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溺爱小儿子,这一点倒与贾府的老太太相似。赵惠文王刚死的时侯,秦国乘人之危,派兵攻打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助,齐国要求赵太后把她最喜欢的小儿子送去作人质后才派援兵,赵太后怕儿子到了齐国有危险,便坚决不答应。

为了国家,赵太后的手下力劝,赵太后都拒绝了,但她手下一个名叫触龙的大臣很会劝人,触龙用自己深爱小儿子,却要为小儿子谋一个守卫的职去锻炼儿子,赵太后疼爱女儿,在女儿出嫁后,却要祝福不要回来。(在过去,男尊女卑,如果出嫁的女儿回家,就意味着被休或被和离了),告诉赵太后一个道理,使赵太后心甘情愿的把小儿子送去了齐国做了人质,齐国派兵,顺利赶走了秦兵,使赵国转危为安。

触龙给赵太后说了一个什么道理,让赵太后改变了主意呢?这个道理就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用一系列事实证明真爱就是要为所爱的人考虑未来的诗与远方,而不是眼前的苟且。因而,赵太后为了小儿子以后能真正在赵国立足,把他送到齐国接受考验去了。

贾母的爱,林黛玉其实要不起。

有的人怀抱并不能持久


赵太后是明智的,她从大局出发,让子女能以后的生活顺遂,她不惜将子女送离身边,她对子女的爱是真心的,当然,她给子女带来的利益也是真实的有用的。反观贾母对林黛玉的爱,则是只看眼前,不看将来,只有眼前的苟且,却没有诗和远方。

一,林黛玉初到贾府,贾母将她安排在自己的碧纱橱里也没有错,但她不该把贾宝玉住在碧纱橱外,因为在那个礼教森严的年代,男女七岁不同席,贾母却不顾社会礼法,如此安排,也许是真的忽略,也许是别有深意,但无论哪一种,对林黛玉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封建时代,男尊女卑,历代对女子的要求都非常严苛,名声对女孩子影响很大,好的名声可以使其遇难呈祥,化险为夷,坏的名声则会使其走上绝路。古代有妇人路上遇雨,与一男子同处一亭避雨,事后,她的丈夫便质疑她不守贞节,其他人也以此来轻贱她,妇人被逼不过,投水自尽以证清白。

名声如同是鸟儿的羽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名声,生存于世,几乎寸步难行。而贾母让七、八岁的黛玉宝玉同处一室已然欠妥,更何况二人"同行同止、同坐同息"。贾母,用爱的名义给林黛玉的名声涂了大大的一抹黑色。

贾母的爱,林黛玉其实要不起。

老太太,想一想礼法再做行不行


贾母做法不妥,年幼的黛玉也许当时不明白,但明眼人一眼就看个明白。比如史侯府的主母保龄侯夫人。


贾母的碧纱橱是住过三个人的,史湘云,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入住碧纱橱时尚在襁褓,自然无甚男女大妨,与贾宝玉搅和在一起,外人也不会胡言乱浯,等史湘云稍大,需注意名节了,史湘云的婶娘又急急把史湘云接走,自然住碧纱橱的日子是史湘云一段美好的回忆。

林黛玉却不一样,林黛玉入住碧纱橱时已经七岁左右,她又敏感、聪慧,冰雪聪明,对情感已有朦胧意识,贾宝玉也是博读杂书,也非懵懂少年,让这样的一对少男少女住在一起,大悖世俗礼法,也难怪贾府上下对黛玉和宝玉多有猜测了。

让林黛住碧纱橱里,贾宝玉住碧纱橱外,本已大有不妥,让人怀疑贾母的居心,但还不至于怀疑贾母对林黛玉的爱。不过,这种传出去有碍名声的事对黛玉来说却是太沉重了,年幼失母的林黛玉如何承受得起。

贾母的爱,林黛玉其实要不起。

有些爱,足以伤害


贾母将林黛玉安排在自己的碧纱橱,许多人猜测贾母这个老人精想让宝黛二人日久生情,借此为林黛玉这个女儿的遗孤经营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许贾母真有此意,特别是贾母对贾府人等胡乱猜测宝黛姻缘的说词听之任之毫不作为态度更让人坚信这一点。

王熙凤就经常打趣林黛玉,说她与贾宝玉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儿了。”说林黛玉喝了他们贾家的茶,还不快给他家做媳妇。薛姨妈也说过如果将林黛玉许给贾宝玉, 是四角俱全的事情。就是贾府的下人兴儿也说宝玉“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再过两三年,只要贾母一主张,事情便可办妥了。

但是,贾母却忘了,她只是贾宝玉的祖母,对宝玉的婚姻没有话语权,她可以做林黛玉的主,却不能替贾宝玉做主,她没有想过,如果她不开言,林黛玉的爱情将如何安放,她更没有想过。过如果宝黛爱情不能成功,做为一个寄居贾府的孤女、还被贴上宝玉知己标签的黛玉当如何自处?在高鄂续文的后四十回,有贾母对林黛玉情感的评价:

……孩子们从小在一处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得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她了……

这种评价很扎心,如果真是贾母所说,就应该打贾母的脸,是她不顾社会礼法,把他们送作堆,才把一个孤女变成了痴情女子的。如果当初如林黛玉所预期的那样,只与姊妹们同住,而将贾宝玉另室别院,两人相见都难,哪里会有情感一说。但是如果把贾母看成是一个局外人,那种评价却让人恰切。只是,懂了人事之后要分别些,却不是林黛玉能够当家的,甚至王夫人也不能,当初袭人就曾经劝过王夫人把贾宝玉挪出大观园,以防发生不才之事,王夫人也是愿意的,只是后面没有了动静,出现这种状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贾母的阻挠。正是贾母的做法欠妥,对林黛玉的伤害才越来越大。

贾母的爱,林黛玉其实要不起。

爱的双刃剑最是要不起


贾母一直宠爱林黛玉,但她对林黛玉的宠爱也是双刃剑,既让黛玉受益,也让黛玉 承受着伤害。

  • 第二十六回,作者借丫头佳蕙之口,说出贾母因宝玉病愈,而让人抬了一筐子赏钱给黛玉,许多人从中看到了贾母对林黛玉的爱,却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得罪贾府三春,因为她们才是贾府正经主子,特别是贾探春,她是贾母所喜爱的二儿子贾政的庶女,有才有貌,精明能干,是贾母非常疼爱的女孩儿。也正因为贾母对林黛玉过分宠爱,贾探春才心生不满,连林黛玉的生日也不愿提起。
  • 如贾母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见到黛玉的窗纱旧了,当时要王夫人派人换窗纱,贾母这看似无意,实是敲打王夫人对黛玉的照顾不周的举措,不但没有帮上林黛玉,反而加深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反感,王夫人本来就因贾敏而对黛玉有些看不上,这一次贾母当众敲打王夫人,让王夫人一想到与林黛玉有关的事情,便不由地恼火生气。甚至在想到长得像林黛玉的晴雯,便不由得脱口而出说看不上晴雯那个"狂样子”。
  • 第五十四回,贾母听到说书女先要说"凤求凰”的故事,刚开了个头,贾母便截住说才子佳人的故事做不得准,而且那种公子小姐私定终身的戏码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都有一堆丫鬟婆子跟着呢!这件事明是“掰谎”,实刚是避谣,因为当时贾府暗传着一种宝玉黛玉有私情的说法。不管这种说法是真是假,贾母之举也打翻了很多反对宝黛爱情的人的船,让他们对林黛玉忌惮的同时,也忌恨着林黛玉。

在黛玉身上,贾母放了一把又把的火,如果贾母能够维护,或者说有能力维护,就如同当初她做国公夫人时纵容贾敏那样纵容林黛玉,也行得通。但是贾母已经老了,她已经成了没有牙的老虎。她没有了那一个能力,也没有了那个心,很多时候她只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维持着现状,享受着贾府表面的安静与温馨,那样,她再宠爱林黛玉,只能是给林黛玉越来越多的黑,好在林黛玉冰雪聪明,在成长的岁月中,逐渐学会了懂进退,守分寸,让自己一度想走歪的步伐又回到了正轨。

贾母虽成功地促进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却并没有为林黛玉做主,她成功地为林黛玉拉了仇恨,却无视林黛玉十分悲惨的处境,也难怪林黛玉自悲“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难怪林黛玉悲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贾母的爱,林黛玉其实要不起。

不忘初心才好


贾母宠爱林黛玉,却忽略了当初接林黛玉进府的初衷,林如海送走林黛玉时曾告诉林黛玉原因:

……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

贾母的目的是好的,但她把黛玉接来之后,便马放南山,听之任之了。反倒是紫鹃,宝钗为黛玉指点一些,甚至,伴着黛玉的老嬷嬷都有可能指点过黛玉一二,偏偏接林黛玉进贾府的贾母没有尽到责任。对此,林黛玉也曾意识到了,并生出一些感叹。第四十五回,薛宝钗和林黛玉互结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林黛玉对薛宝钗指点自己的事情非常感激,她说: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劲大感激你往日尽是我错了时在误导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15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贾母的爱,林黛玉其实要不起。

来自爱的伤害,你怎承受得了


贾母宠爱林黛玉,为林黛玉谋了宝黛爱情,却有始无终,她无力林黛玉主张,更无力推动宝黛姻缘走向最后,致使林黛玉最终抑郁成疾,香消玉殒。贾母之爱,相对于赵太后把儿子送到齐国做质子,把女儿送到燕国去和亲的大爱,实在太肤浅,太简薄,但林黛玉,一个无亲可依,无处可居的孤女,却实在要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