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開國(二)、夏啟定邦

大禹王在陽城即位不久,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之後,開始做出一系列的規劃,如: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華夏開國(二)、夏啟定邦

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

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

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另外,大禹將堯帝的兒子丹朱分封於唐,將舜帝的兒子商均分封於虞 。

改定歷日稱為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華夏開國(二)、夏啟定邦

大禹時期,在塗山召集天下諸侯會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塗山之會。

塗山之會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標誌著夏朝已經正式建立了,也就同意意味著中國開始了第一個王朝。

在將上述事情做完了之後之後,大禹開始了他的巡視天下之旅。

那麼大禹所建立的夏朝,究竟有多大呢?

太史公在《史記·夏本紀》中是這樣記載的: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

司馬遷記載的不是特別明確,畢竟年代過於久遠,而且缺乏相關史料和圖章。

簡單來說,就是東至大海,西到大漠,南北大致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之間。

華夏開國(二)、夏啟定邦

這在大禹那個時期,以那個年代的交通狀況來看,是不易走完的,大禹要巡視也不是一個小工程。

在大禹即位後的十年,他死在東巡的途中——會稽,之後,就埋在了那裡,現在會稽還有大禹陵。

我們常說:夏傳子,家天下。

大禹一開始按照所謂的“禪讓”將自己的帝位禪讓給益,益也學著原來的舜和禹表示的德薄才疏,在大禹三年喪期之後,躲到箕山之南,想將帝位讓給大禹的兒子啟。

而實際上,在這麼多年中,啟的威望漸漸超過了益,於是天下皆歸心於啟。

啟就這樣成了夏朝的第二任國君。

華夏開國(二)、夏啟定邦

每逢國家君主出現更替的時候,也正是多事之秋,總有一些人出來作亂,對於庸主來說,這是有可能丟掉國家的壞事,而對於有雄心的君主的來說,這正好是塊墊腳石,是考驗自己、樹立自己威望的時刻。

就在“有扈氏”不服從夏朝管束的時候,啟率領他的軍隊,開始討伐有扈氏,在“甘”這個地方展開大戰,《尚書》有關於這場戰役的記載——《甘誓》,在一場誓師大會。

華夏開國(二)、夏啟定邦

《甘誓》中是這麼說的:

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右不攻於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僇於社,予則帑僇女。

喂!六軍將領們,我向你們宣佈誓言:有扈氏蔑視仁、義、禮、智、信五常的規範,背離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斷絕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地執行上天對他的懲罰。戰車左邊的射手不從左邊射擊敵人,車右的劍手不從右邊擊殺敵人,就是不服從命令。馭手不能使車馬陣列整齊,也是不服從命令。聽從命令的,我將在祖先神靈面前獎賞他;誰不聽從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殺掉他,而且要把

華夏開國(二)、夏啟定邦

他們的家屬收為奴婢。

在古代,每當發動戰爭的時候,總要先來一場誓師,總結敵人的罪狀,然後說自己是代表上天前來討伐他。

據《史記>最終,有扈氏被啟打敗,有了這一個出頭鳥的教訓,其他諸侯都對夏朝畢恭畢敬,直到啟駕崩,也沒有人出來造反。

當然,在歷史上不難揣測,其實啟也和其他部落進行了多次戰爭,然後才逐漸確立起夏朝的絕對威嚴。

華夏開國(二)、夏啟定邦

當啟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就是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為什麼會有失國的厄運?

《五子之歌》又是這麼回事?

歡迎關注頭條號 國脈傳薪 ,繼續閱讀下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