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是幹部的首要好標誌

滕德銀

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不只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人的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千百年來,"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惟儉可以助廉""衣不求華,食不厭蔬"等先賢名言,一直被人們奉為修身立業的準則。(9月20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筆者覺得:廉潔是幹部的首要好標誌。

幹部的好標誌是什麼?首先,不是自我標榜。其次,不是作為排序。第三也不是前呼後擁的闊場面。那該是什麼?

答案是:廉潔。

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是細細品味,特別是從歷史的長河中去品味,實在是值得咀嚼的,蘊含豐富真理的東西。

好乾部的標誌是廉潔。這應當成為今天我們黨的幹部的一種正確的認識。

看看昔日風光無限的幹部,因為不廉潔,如今很多都在監獄裡反思啊。這,其實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啊。

廉潔,是共產黨人的一大作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清官良吏,以常食青菜而知名,他們克勤克儉的生活,不但使自己精神愉快,而且確保了自己在為政上的清廉。清代的于成龍為官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黨的幹部焦裕祿,是很廉潔的啊。即便是總理周恩來,也十分的廉潔。

在新時代,我們的幹部該不該在生活上"改善"。回答是必須的。但是該不該丟掉"廉潔"?回答是否定的。廉潔是團結群眾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政黨的執政治本。都掉了本,那就只有走下坡路,甚至是自取滅亡之路。這個道理,很簡單啊!

廉潔是幹部的首要好標誌。每一米了蒂娜元幹部,都應該這樣理解和遵循。

他任黃州知府時,當地遭遇連年饑荒,他一面向上司請求蠲免稅賦,賑濟災民,一面開展民間自救,自己常年以粗糠野菜為食,把節省的薪俸口糧用於救災,老百姓編歌讚道:"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於公食糠粥。"後來于成龍官至兩江總督,依然是"布衣蔬食,半茹糠秕""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稱他為"於青菜"。于成龍病逝時,部屬見其床頭舊箱裡僅有綈袍一件、靴帶二條,瓦甕中粗米幾斤、鹽豆豉幾碗。康熙曾評價于成龍"居官清正,為古今廉吏第一!"

"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當先使儉。"為官者吃什麼,怎麼吃,看似十分簡單,實則事關操守。宋代理學家真德秀對官員吃菜就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百姓面顯飢餓臉色,正是因為士大夫們整日花天酒地的緣故,如果自最低級的官直至公卿將相,都是能吃得菜根的人,那麼他們必定清楚知道自己應該做哪些事,百姓又何愁無飯吃而面露菜色呢?

誠哉斯言,明代的徐九思在這方面可謂是知其理、善其行的賢者,他在句容縣令任上,以"勤、儉、忍"為自己的座右銘,"生平不嗜肉,惟啖菜","寒無重裘,暑不易葛"。徐九思還特意在居室中堂掛有一幅青菜圖,旁書為:"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以此鞭策自己不僅要嚴於自律,如同青菜之清白,還要讓百姓安享溫飽,不能面有菜色。他"汲汲於養民,九年如一日",留下了不少體恤民情、興利除弊的政績。

在徐九思離任八十年後,句容人笪繼良出任江西鉛山知縣,他在縣衙顯目處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了一棵白菜,旁邊寫著:"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兩段"以菜明志"的佳話,傳承著一種"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儉"的為政理念。

《貞觀政要》中說得好:"克儉節用,實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敗德之本。"做人應以儉素為美,在精神生活上一定要有理想追求,但在物質生活上卻不能有奢望貪求。古代歷史上那些飢咬菜根、政聲斐然的官員,大都保持著淡泊儉樸的生活方式,他們外界生活的樸素,帶來了自己內心世界的豐富。

明代的胡壽安任新繁知縣時不但公務廉明,愛民如身,還抽空在後院的空地種滿蔬菜,補貼家用,招待客人,百姓感其清廉,稱他為"青菜知縣"。胡壽安平日居家穿粗布衣,吃粗米飯,睡紙蚊帳,在簡樸的生活中獲得一種別樣的愉悅,他為自己用的紙蚊帳寫了一首詩:"紫絲步障最奢華,臥雪眠雲自一家,雪又不寒雲又暖,扶持清夢到梅花。"胡壽安在信陽做官,任滿離任時行囊空空一擔輕,百姓相送"如悲親戚",他題詩致謝道:"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神道有靈應識我,去時還似來時貧。"

清朝康乾時期的陳宏謀一生追求立德與立言,為官與治學皆多有建樹。他曾在其《從政遺規》中有段名言,可謂是對清官、青菜、清廉作了一個很好的詮釋,大意是這樣的:"儉樸,是—種美德。我認為那些當官的人,應該特別注意加強這方面的修養。住房簡陋,可以遮蔽風雨就行了,不必定要寬大華美;守門奴呆板,可以照看門戶就行了,不必要舞女歌童;繩結的床可以睡得安穩,不必定要螺鈿裝飾的花梨木床;竹椅可以接待賓客,不必定要大理石的金漆椅;最近出產的普通瓷器可以用來吃飯喝茶,不必定要用精美的古瓷;簡單的飲食可以用來招待久別的親朋好友,不必定要用豐盛的酒席;讀經閱史可以賞心悅目,不必定要用名琴古畫。除去一分奢侈,便可減少—分罪過;減省一點經營牟利之心,便可增加一點道德修養。請慎重地對待這些問題吧!"面對先賢的提醒,鑑古觀今,我們能不三思而行嗎?(史世海)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