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跟孩子溝通,親子關係中的“非暴力溝通,你會嗎?

概念解析

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寫NVC)一詞的中譯,又稱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等。非暴力溝通的概念最早由馬歇爾·B·盧森堡博士提出。

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不僅教會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眾多世界範圍內的衝突和爭端。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正確跟孩子溝通,親子關係中的“非暴力溝通,你會嗎?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育兒領域應用

非暴力溝通是在愛和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在育兒領域,對於親子溝通,減少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傷害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非暴力溝通有四大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下面我將要逐一介紹這四方面的內容。

正確跟孩子溝通,親子關係中的“非暴力溝通,你會嗎?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一、觀察。非暴力溝通當中的觀察是指:客觀描述看到的事實,不去評價。區別事實和評價。舉個例子來說:家長對孩子說,你真邋遢。這是屬於評價。家長說:孩子,你已經三天沒有洗臉了,現在你的臉很黑很髒。這是描述客觀事實。

在親子溝通中,應該儘量的使用客觀的事實,替代評價指責。評價和指責是一種貼標籤的行為。評價和指責傳達的信息是,你就是這樣的人。說出客觀事實則不一樣,描述事實而已,任何事情都是可以修正的。

描述事實,既不誇張也不指責。讓孩子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屬於正面管教的方式。強化的是正面思維。

二、感受。明確且具體地表達感受,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之間的不同。首先要覺察到自己當下的感受,並且能夠準確描述出來,越具體越好。比如,我現在非常生氣,渾身發抖。這是感受。我想暴打坐在我對面那個人,我受不了那張討厭的臉。後者就是想法,因為生氣,產生的想法。當我們真正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我們會使用表示心情的詞彙。當我們說“我覺得”的時候,我們常常只是在表達想法。

在心理學當中覺察自己的感受、情緒是治療各種心理障礙的開始。覺察自己的感受,並且準確描述出來是管理情緒的開始。

正確跟孩子溝通,親子關係中的“非暴力溝通,你會嗎?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親子關係當中,應該跟孩子明確表達自己的情緒。當自己情緒不好時,也不要假裝一切正。,可以跟孩子講,我現在非常生氣,我需要等一下再跟你一起玩。千萬不要帶著情緒,勉強去陪伴孩子。帶著情緒敷衍孩子,對於親子關係沒有任何幫助。

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是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情緒。喜怒哀樂都是人的基本情緒,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用來保護自己的。情緒是可以管理的。經過引導,讓孩子能夠識別自己的情緒,慢慢學會管理情緒。

三、需要。作者認為需要是感受的來源,要管理情緒就要學會正確表達需要。在這一章節中,作者馬歇爾總結出了當我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的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對方;瞭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通過批評的方式去表達我們的需求和願望時,我們得到的可能也會是指責。所以,當我們有需要或者願望的時候,不妨坦誠地說出來,而不是考慮別人有什麼錯,去批評別人。

正確跟孩子溝通,親子關係中的“非暴力溝通,你會嗎?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親子關係當中正確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指責。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比如面對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的孩子。有的媽媽就會說:你看看你,總是不把玩具收起來,扔得到處都是,趕快收起來。這時候孩子聽到的是媽媽的指責;有的家長就會說:孩子,等一下家裡要來客人,你可不可以把玩具收一下,我擔心客人過來,踩壞了你的玩具。

把需要對孩子明確表達出來,使自己的真實情緒得到平復;也可以教會孩子如何理解並且表達自己的需要,對孩子社交技能的發展有很大作用。

四、請求:提出具體請求,注意區分請求和命令之間的關係。請求是指在瞭解溝通雙方需要的基礎上,用溫和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提出在的請求的同時一定要關注對方的需要以及反饋,及時調整。大多數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正確跟孩子溝通,親子關係中的“非暴力溝通,你會嗎?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親子溝通當中,跟孩子提出要求,要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和想法。不要使用命令威脅的方式來實現。當孩子是因為命令威脅去做一件事情時,內心是恐懼的憤怒的不情願的。孩子的心理資源使用在了跟這些不良情緒的對抗上,很難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

親子溝通是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互動,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好的親子關係,可以構成孩子一輩子的心理營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