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炸一座橋,志願軍300多人一天兩夜奔襲200公里,奇蹟般完成任務

為炸一座橋,志願軍300多人一天兩夜奔襲200公里,奇蹟般完成任務

抗戰電影《地雷戰》、《地道戰》是很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軍教故事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兩部電影的誕生,是因為拍攝於1958年的《奇襲武陵橋》。

這部電影來自於朝鮮戰場的一個真實戰例:300多人的志願軍隊伍一天兩夜奔襲200多公里,成功炸燬武陵橋,配合主力部隊全殲南朝鮮軍7師。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正式打響之前,志願軍司令部安排38軍組建了一支偵察支隊。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任支隊長兼政委,113師偵察科長周文禮任副支隊長。

這支先遣隊共有323人,由38軍軍部偵察連、113師偵察連、兩個工兵排組成,還有13名朝鮮同志,醫務人員和英語翻譯,攜帶一部電臺,600公斤炸藥,每人攜帶4顆手榴彈和充足的彈藥。

為炸一座橋,志願軍300多人一天兩夜奔襲200公里,奇蹟般完成任務

他們的任務是在二次戰役前的11月24日秘密插入敵後,務必於11月26日8時前炸燬武陵橋,堵死敵人後路,配合主力部隊殲滅德川地區的偽七師。

武陵裡位於後仙遊峰西邊的山溝裡,溝口大同江奔流南下,沿江東岸有德川去南川的主要交通幹線,並行的鐵路和公路橋跨在溝底河口上,這就是武陵橋。在橋附近,大同江西岸是懸崖,因此,武陵橋就構成了德川去南川的咽喉。橋頭築有碉堡、營房、鐵絲網,60餘人的守橋敵軍駐守在這裡。

武陵橋,是敵人南來北往必經之路。

志願軍戰士必須在26日早8點炸掉這座橋,既不能早,也不能晚,因為只有那時,受到攻擊的敵人可能南逃,北上的敵人可能增援,只有在這時炸橋,才有利於保證軍主力全殲德川之敵。

38軍指揮部考慮到偵察支隊人員太多,穿過敵人前沿陣地難度大,也許因意外情況完不成任務,不能不做可能失敗的打算,便提出了最低要求:“有傷亡也要過去!實在過不去,也要打一下,抓個俘虜回來!”

然而,張魁印胸有成竹地說:“請首長放心,我們一定會完成任務的!”

為炸一座橋,志願軍300多人一天兩夜奔襲200公里,奇蹟般完成任務

先遣隊來到德川前線後,研究了通過敵前沿的方案:一是走大道,二是走山路,三是強攻。這裡的兩山之間有一條山中小路直通敵方陣地。張魁印請339團佯攻敵人,掩護他們沿小道過去。

11月24日晚10時,張魁印帶隊向敵後挺進。深夜,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113師偵察連為前衛,軍偵察連和工兵排跟進,利用炮火射擊時發出的火光觀察道路和地形,很快插進敵人前沿。

行軍過程中,突然發現路旁有兩名敵哨兵,我尖兵乘其不備,將其捕捉,經教育令其擔任嚮導。進入浦洞居民點看到房屋內燈火通明,室內的敵人有的已經熟睡,有的忙著做飯,對此,志願軍未予理睬,繼續隱蔽前進。

然而,剛過故城江,偵察連便與敵人接上了火。十分鐘後,敵軍一個排的兵力大部分被小分隊殲滅,軍部偵察連一班長郭興運光榮犧牲。

25日15時,支隊向武陵裡出發。在既無道路又無嚮導的情況下,副支隊長周文禮走在隊伍的先頭,以他用地圖判定方位的經驗,依靠一份五萬分之一的地圖,掌握部隊行動方向和行進路線,時而走山腰,時而走山樑,行進數十里,奇蹟般地沒有走錯方向。

為炸一座橋,志願軍300多人一天兩夜奔襲200公里,奇蹟般完成任務

11月26日凌晨4時30分,偵察支隊順利地到達武陵裡。此時,距上級規定的炸橋時間還有三個半小時。

6時左右,小分隊逼近橋頭,爆破組飛速奔向大橋,大同江剛封凍,冰面剛能承住人,一不小心便滑到水裡,橋墩高有5米左右,戰士們攜帶的軟梯不夠長,為搶時間,他們搭成人梯,把160公斤炸藥安放在橋墩上,並點燃了導火索。同時,小分隊迅速渡河,佔領南去公路兩側的制高點,其餘各部也控制了橋北路旁的有利地形。

這時,由南面開來滿載軍火的5輛汽車,駛往德川前線,汽車剛上武陵橋頭,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大橋和先頭汽車一起飛向空中,化作一個巨大的黑煙柱。

就這樣,“聯合國軍”做夢也想不到,志願軍偵察支隊就像神兵天將一般出現在他們戰線200多里的深遠後方,還消滅了守橋治安隊,炸燬了橋,並且在橋北山頭上構築陣地,迎頭截住了他們的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