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汽車:賣房“保殼”,上市公司的“悲哀”

“又到一年賣房時”,這不是房地產商的廣告宣傳語,而是A股上市公司海馬汽車在3日晚間發佈的公告所表達的內容。

公告稱,公司擬公開出售位於海口市金牛路2號的18#住宅樓共145套房產(總面積約4217.05平方米)的部分閒置房產。擬處置房產賬面價值原值437.71萬元,淨值僅為17.51萬元。

海馬汽車:賣房“保殼”,上市公司的“悲哀”

這已經不是海馬第一次賣房。2019年4月和5月,公司分別兩次公告賣房事項,先後放出房產401套,從而攀上熱搜榜前列。據後續統計,海馬汽車2019年度共處置閒置房產342套,扣除處置成本費用共取得閒置房產處置收益1.35億元。所以今年的操作是按去年的“藥方”照方抓藥而已!

其實上市公司買房不是個例,在A股市場上賣房保殼、賣房套現成為一種中國特有的“常規”操作。據統計,2016年有超過73家上市公司賣房子實現保殼;2017年,有1160家公司“賣房”套現。為什麼會出現這一“中國特色”現象了?

一、 審核制下,“殼”依然是資源

2020年3月1日正式實施《證券法》明確將全面推行證券發行註冊制,並圍繞其作出了一系列相應的調整與規定。但這並不意味著從3月1日起A股所有板塊就將全部實施註冊制。新《證券法》規定證券發行實施註冊制,並授權國務院對註冊制的具體範圍、實施步驟進行規定。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企業上市發行將會實行核准制和註冊制並行的局面,這就給“殼”成為有價值的資源提供了空間。

市場上“殼資源”一般在5億元以上,主版市場的“殼資源”估值可以達到9個億左右,所以還是挺值錢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麼多公司到了年底想方設法賣房保殼了。

海馬汽車:賣房“保殼”,上市公司的“悲哀”

上市公司退市規則規定,上市連虧三年,公司會獲得前綴*ST,提示退市風險,連續四年虧損,就要被迫退市。上市公司就經常上演“虧兩年盈一年”這種把戲,而賣房通常就是其扭虧為盈的主要手段。海馬汽車在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淨利潤虧損,不得不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股票名稱也變更為“*ST海馬”。經過“賣房”之後,*ST海馬2019年終於扭虧為盈,實現了8519.62萬元的盈利。

 正常的有效率的證券市場應該是進退有序的,這樣才能始終保持上市主體充滿活力,從而更好發揮金融服務於經濟發展的作用。一家企業如果主營業務不行,說明經不起市場考驗,應該優勝劣汰,騰出空間讓資本市場投資更具有價值的企業。

二、 實體經濟回報相對較低

據研究顯示,我國的實體經濟平均利潤基本上都在2.5%左右,而房地產行業的平均利潤基本上都在10%左右,兩者相比差距不可謂不大。所以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上市公司辛辛苦苦幹一年,利潤在北上廣買不起一套房。2016年,有近800家A股上市公司半年的利潤不足1500萬元,不抵一套深圳市區一套商品房。

一般企業有資金會選擇投入生產,擴大效益。但是相比投資房地產這幾年實體經濟回報實在太低了。所以上市企業融到錢後,不是投向主業,而是紛紛變為“房企”。投資房地產保險得多,出租房產有租金回報,出售房產也可還能獲得豐厚投資回報。據統計,截至到2019年三季度, A股一共3743家上市公司,其中182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佔比近一半。“玻璃大王”曹德旺曾經調侃說:中國的上市公司手裡都握有大量房地產,年底經營不好了賣兩套、發不出來工資了賣兩套、連年虧損了賣兩套。

海馬汽車:賣房“保殼”,上市公司的“悲哀”

實體經濟一直是國家經濟的命門所在,其在我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扮演著重要作用。上市企業如此大規模的將資金投入到房產購置上,意味著經營不佳,主營業務的市場情況不佳,或者至少在投資收益方面遠不如投資房產來的快、來得多。所以有人說:通過賣房實現保殼,是對紮紮實實做實業的企業和實業家的嘲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