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民路線"的錫克教,為何最終卻丟了初心,"變裝"武裝團體?

十五世紀末,印度處於莫臥兒王朝的統治下,信奉種姓制度的印度教勢力強大。森嚴的種姓制度使得底層百姓民眾苦不堪言。此時出身貴族種姓剎帝利的那納克站了出來,為了

帶領民眾脫離苦難,他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創立了錫克教。

那納克

這頗有些王子出身的釋迦摩尼離世出家,在菩提樹下頓悟的意味。"錫克"一詞源自梵語,意指門徒。錫克教創立初便是要救民於水火的入世教派,所以無論是最初的兼愛寬和還是後期迫於局勢披盔戴甲成為武裝團體,都是為了實現最初的夙願。

一、錫克教誕生於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信仰碰撞中

1、首先本土印度教不斷壓迫底層百姓

公元200年左右,印度教誕生了。它是伴隨著印度封建社會的形成而逐漸壯大的。印度教廣泛吸收了當時的婆羅門教、佛教等宗教文化以及本土民俗、信仰與哲學觀。最初亦是對百姓擁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其中的轉世理論便促使人們向善謙和。

然而隨著封建制的不斷加深,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愈發壓得人喘不過氣,並且開始制約社會的發展。在印度教義中,四個等級擁有嚴格的權利、地位、職業、義務的規定,絕不容許打破。這樣長期的等級固化勢必造成長居高位者的奢靡與不思進取,以及下位者的不滿與無計可施的困苦。

印度伊斯蘭教穆斯林在祈禱

終於這些世代累積的恩怨引來了大爆發。為了穩定局勢,在公元8世紀左右,印度引入了當時先進的伊斯蘭教。然而在本土印度教聲勢如此浩大的時候推出伊斯蘭教,並且強迫教徒更改信仰,這樣不人道的做法使得印度宗教矛盾更加複雜化。

2、繼而引入的伊斯蘭教受到強烈反對

不在本土教派身上思考問題癥結,盲目引進外來宗教行為,可以說是治標不治本,使得問題更加嚴重。最初引入伊斯蘭教時,正是此教派勢力漸長的時候,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然而這股生命力全部用在了壓迫上。伊斯蘭教講究潔淨與唯一神理論,所以有極其嚴苛的教規,而這些與印度當地的很多民俗是相悖的,極難被人廣泛接受。其次伊斯蘭教的唯一神論,使得他們對異教徒十分殘忍,基本採取血洗清除的方式完成宗教普化。

印度穆斯林

3最終走寬和親民路線的錫克教誕生

由於外來伊斯蘭教的水土不服,基於印度本土宗教民俗文化的新教便被人們推上了時代的風口。錫克教創始人那納克經歷的洛提王朝由於種姓制度帶來的矛盾激化,最終國王採取求引外賊的荒唐行徑,落得慘死下場。

在目睹了種姓制度,伊斯蘭的血腥排外以及王朝統治者的昏庸無為後,在十五世紀末建立了錫克教。錫克教創立初就是為了帶來平等與和平,反對偽善的朝聖、男尊女卑。熱衷慈善,崇尚智慧與勇氣。

錫克教希望打破王朝與宗教帶來的不可逆轉的等級地位,期盼人們能通過智慧、勇氣與勤勞創造財富與幸福迎來自由和平等。傳教制度亦不依靠血統,而是《阿底格蘭特》這本宗教經典為傳世信念。

凡認可錫克教宗教教義、上師言論和《阿底格蘭特》者皆為錫克教門徒。這種打破階級常規親民寬厚的宗教立刻聲名鵲起。

錫克教

二、錫克教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嚴峻形式

1、其一是與其他教派的鬥爭

由於錫克教特立獨行的宗教理念,致力於摧毀本土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亦不與外來的伊斯蘭教同流合汙。所以錫克教創立初雖然擁有了信眾基礎,卻也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最初錫克教與其他教派的鬥爭多建立在教義教派的區別上,寄希望於寬和的宗教獲得最大的信眾基礎。

譬如,在飲食上錫克教是允許吃肉的,可以說與伊斯蘭教背道而馳。還有很多生活習俗方面的教規,錫克教都是尊重本土風俗不與伊斯蘭教同流。面對老資格的印度教,錫克教最開始主打的也是"感情牌",徹底否定階級制度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確立自我意識覺醒的理念。

但在漫長鬥爭裡,另外兩個宗教都有政治武力的加持,雖然錫克教教義親民,也逐漸落入下風。

2、其二長期受到莫臥兒王朝壓迫

與其他宗教的纏鬥,使得錫克教開始有武力裝備的意識,而當時的莫臥兒王朝的不斷插手打壓,使得錫克教向武裝團體的轉型迫在眉睫。起初印度當時的統治階層莫臥兒王朝並沒有正面加入宗教爭鬥事宜中。直到錫克教第五任上師阿周那任職期間,開始向信眾推廣英雄主義精神。

他積極編撰了古代典籍宣傳其中的個人英雄事蹟。起初,他應該是秉持讓信眾勇敢起來的信念,與生活更與身邊不同宗教意識抗爭。

但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精神讓當時的執政者感到了危機,這讓他們覺得錫克教即將會變成危險的會威脅自己地位的武裝反動勢力。最終第五任上師被刺殺,錫克教為自保開始走上武裝鬥爭道路。

莫臥兒帝國

三、為何以寬和立教的錫克教最終走上武力鬥爭路

1、其一錫克教是入世教派

其實錫克教走上武裝團體的道路從它建教的初衷裡便可以預知到。它的建教初衷就是要打破腐朽壓迫的枷鎖,走向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生存的自由。所以無論是面對紮根印度多年的印度教派,還是來勢洶洶的伊斯蘭教,甚至是當世王朝。

只要是阻擋了個人追求自由,統統都會被唾棄反對到底。它不似印度教那樣以轉世輪迴來安撫大眾,以期讓底層人安於被壓迫被奴役。錫克教講究的是現世,更講究的是用人自己的雙手個力量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和世間運行的軌跡。

它是實實在在的入世教派,不會逃避到虛妄的萬千幻象裡尋求解脫。錫克教的門徒眼中,他們的世界只有眼前這一個,他們的人生也只有手中這一世,沒有前塵亦沒有來世。這個世間是他們唯一會堅守的戰場,前赴後繼絕不退後。

既然是戰場,它就必定會受到局勢影響呈現不同的狀況,面對不同的戰局採取不同的策略也就可以理解了。在局勢不斷惡化,自身教派面臨打壓將要滅亡時,武裝鬥爭便是他們唯一和註定的出路。

2、其二錫克教的英雄主義教育

除了講究入世,不逃避躲藏的理念。錫克教更加強了英雄主義的教育,使得其門徒在擁有戰鬥必要性意識的同時更具備戰鬥的勇氣和力量。錫克教的上師最重視教育,因為只有通過教育與學習才能激發自身意識的覺醒。

錫克教的教徒們所受的教育亦不同一般的教育那樣只是背誦經文恪守教規,而是有關英雄精神和維護尊嚴而獻身的教育。這種教育遠在第一位上師那裡就已經開展了。起初,主要是為了區別於其他教派的盲目等級壓制,使信眾覺醒。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鬥爭越來越激烈,甚至有上師在任職期間被殺害,導致英雄主義越來越趨向軍事發展。在第十位上師手上這種英雄主義教育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徹底完成了錫克教軍事化,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錫克軍,並率領這支軍隊同莫臥兒王朝軍隊展開了長期鬥爭。

錫克教教徒

至此錫克教的教義中明確要求教徒蓄長髮、帶髮梳、戴鋼鐲、穿短褲、佩短劍,以示區別於其他教團。並讓這五件錫克教信物隨時提醒教徒對教派的忠誠以及自身的英雄之魂不滅。

3、其三擁有糧食供應的能力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錫克教能夠建立頗具規模的武裝力量,除了自身對自由渴望,英雄主義的洗禮以及現狀的嚴峻外,最客觀的一個因素就是擁有強大的糧食補給。錫克教的創立地旁遮普地區,雖然人數不多但是糧產豐富,全國一半的糧食來源此地,有"印度糧倉"的美名。

有了如此充足的糧食儲備就能養活手下的信眾更能助其轉化為兵力儲備。是以錫克教最初的創始人才有怒斥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底氣,畢竟自身實力雄厚。

試想如果錫克教沒有這些糧食儲備做後盾,雖然有著一腔孤勇也難成氣候,最後只能在不斷消耗裡淪為散兵遊勇,如何能擁有後來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赫赫聲威。

四、總結

錫克教雖然成教較晚,但是它推崇自由勇敢的宗教教義以及自身本土勢力加持令其擁有了和老牌宗教叫板的實力。最終成為了印度教大地上極具聲威的教派。然而這一切的榮光都被後來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所破滅。

在英國殖民印度期間的戰鬥中,錫克教徒踴躍參與到這場捍衛自身獨立的戰鬥中。雖然印度最終落敗,錫克教內部也在英國慣用的離間手段裡四分五裂,但依舊堅持信仰的教徒們沒有放棄抗爭

,他們有的人加入到甘地的陣營為印度的和平與自由繼續戰鬥。

參考文獻:

《印度史》

《印度教》

《莫臥兒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