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者: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出生人口後兩個月顯著下降

記者 | 實習記者 張倩楠

2021年5月11日下午,在由中國人口學會和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召開的研討會上,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翠玲介紹,新冠疫情除影響人類死亡水平、降低人類預期壽命外,還進一步壓低生育水平,改變後疫情時代的人口結構。

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時,國家統計局公佈第七次全國人就普查主要數據顯示, 2020年普查出生人口數1200萬,比2019年減少18%。全年出生人口的下降主要集中在四季度,其中出生數量降幅在11月和12月更加突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截至2021年5月1日,全球共1.5億多例新冠確診病例,其中300多萬人死亡。張翠玲指出,“大規模的傳染性流行病不僅是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經濟事件和政治事件,還是重大的人口學事件。”

國際經驗表明,饑荒、地震、熱浪和疾病等高死亡率災難性事件平均將導致9個月後出生率下降10%-15%左右。本次新冠疫情由於持續時間長、應對難度大,對生育水平的負面影響顯著,使時期生育水平向下波動。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疫情控制快速有效,群眾恐慌程度更低,新冠疫情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遠遠小於別國。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雖然一度升高到6.2%,但國家和政府通過多種政策手段保障了弱勢群體的生活就業。張翠玲介紹,人口學界較早估計認為,新冠疫情對中國出生人口下降的影響將會比較有限。

但據國家統計局5月11日上午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出生人口數1200萬,比2019年減少18%。張翠玲指出,與2019年各月出生人口數量相比,2020年11月和12月兩個月的出生人口數量大幅減少。這說明,相當規模的人群自疫情爆發後即有意識地減少了懷孕,從而更大幅度降低了2020年11月和12月新生兒的出生。尤其是一孩在11月和12月的下降更加突出。

張翠玲介紹,疫情還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推遲結婚,進而壓低生育。婚姻登記對數常被作為下一年度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重要風向標,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2020年婚姻對數比2019年同比下降12.2%,同時,2020年初婚登記人數創近年來新低。初婚人數減少直接導致短期內潛在一孩生育人群規模更加收縮。

新冠疫情爆發前,育齡婦女規模持續縮減、育齡婦女生育意願低迷、養育成本高昂等多重結構性因素已長期制約中國出生人口增長和生育水平提升。張翠玲介紹,雖然疫情隔離可能會導致一定的意外懷孕和非計劃妊娠,但受疫情引發的群體心理焦慮和生計擔憂,年輕群體的就業、收入狀況不確定性明顯加劇,婚育安排進一步延後或取消,女性的生育養育困境進一步加劇,導致新冠疫情這一突發性外部事件的爆發,加速了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和生育率的下行。

對於我國生育下降的長期趨勢,張翠玲指出,疫情危機可能會進一步壓低我國未來出生人口和生育率。要扭轉這種下降態勢,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她提議,要千方百計保就業,穩定人們的收入預期,實施更加積極支持生育措施,緩解家庭的生育焦慮,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