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釋放的“疫情緩解”信號值得關注

本報記者 呂紅星

當前,為了刺激因疫情而放緩的消費,發放消費券成了各地提振消費的重要工具。

所謂消費券,指的是政府部門或企業在因經濟不景氣導致民眾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發放的一種專用券及支付憑證,期望藉此刺激消費,繼而帶動經濟復甦。

消費券一方面可以在短期內直接刺激消費增長,具有乘數放大效應,促進居民消費潛力釋放;另一方面,消費券可以指定用途,對特定的領域形成拉動的作用,比如發放鄉村旅遊、餐飲、本地生活服務的消費券等。

“消費券時效性強,帶動效應大,且領取過程已經篩選了使用人群,從而具有更加精準的優點。”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內智庫部主任黃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記者瞭解到,早在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時就強調,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如今,發放消費券成了各地提振消費的重要工具。

黃斌表示,從初步效果看,消費券較好地發揮了帶動效應強、拉動短期消費的作用。

4月9日,商務部數據顯示,杭州發放的消費券已核銷2.2億元,帶動消費23.7億元,乘數效應達10.7倍;鄭州核銷1152.4萬元,帶動消費1.28億元,乘數效應達11倍。

相比前些年的紙質消費券,這一輪消費券發放更多借助政務APP及支付寶、微信等互聯網平臺發放電子消費券,從而更加準確。顯然,這得益於近些年我國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技術的快速發展。

據微信支付數據,部分利用微信發放消費券的城市乘數效應更大。截至4月22日,深圳四城區消費券核銷988萬元,帶動消費1.4億元,乘數效應達14倍,其中寶安區與羅湖區乘數效應達到20倍。武漢首日(4月20日)超2.6萬人通過微信支付在2506家商戶核銷消費券,交易總額超720萬元,單日槓桿率達13.28倍。

“這不僅是因為消費券的優惠作用,其本身釋放的‘疫情緩解’信號,可能更是居民外出消費的核心原因。”黃斌強調。

記者瞭解到,目前全國各地宣佈發放的消費券金額已突破百億元大關,未來全國消費券發放總額將會達到500億元的規模。

“消費券可以和教育、科研等領域的公共服務和支持政策相結合,既能直接拉動受到疫情影響較大的教育培訓、文化服務等行業的消費,也能通過置換教育培訓支出而讓消費者敢於在其他領域消費,還可以定向提高低收入者的人力資本,而這也是提升空間最大的、效用最高的群體,甚至可以和補貼企業研發創新,推動購買創新產品相結合,從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可能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黃斌進一步強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