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虛、肝陰虛、肝氣鬱結、肝火旺和肝風內動,會導致什麼疾病?

肝血虛是中醫的一個證型,顧名思義,就是肝臟貯藏的血液少了,其濡養功能減退的病變。如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目,因此頭昏目眩,面色無華;肝開竅於目,血不能養目,故視物昏花;肝主筋,血不能養筋,則肢體麻木,筋脈拘攣;肝血虛治療方法宜養血柔肝。方劑如補肝湯(地黃、芍藥、當歸、川芎、棗仁、木瓜、麥冬、甘草)。長期肝血不足,會導致肝陰虛。


肝陰虛,又稱肝陰不足。如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或者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而導致肝的陰液虧虛,而內熱上擾證候。可見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乾、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脅肋隱隱灼痛、舌質紅、脈細數等症狀。肝血虛治療方法宜滋陰柔肝。方劑如一貫煎(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川楝子)。


肝氣鬱結,是由肝氣疏洩功能失職導致。如果長期精神抑鬱、悲憂善慮、性急易怒、胸悶不舒、常喜嘆息、脅肋脹痛、苔薄、脈弦等情志變化。可出現咽部、頸部、乳房、小腹部的腫物。如梅核氣、增生、囊腫、腫瘤等。在這裡詳細說明一下,肝氣鬱結,使機體的氣機鬱結,導致血行障礙,血運不暢,血液瘀滯停積而成為瘀血,或成為癥積,或成為腫塊。所以,治療方法上,宜使肝氣的疏洩功能恢復正常,則全身的氣機才會暢達,氣血和調,心情自然舒暢,情志活動正常。即宜疏肝解鬱的方法。方劑如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藥、枳殼、甘草、香附、川穹)。梅核氣治宜理氣化痰的方法。方劑如四七湯(半夏、厚朴、茯苓、紫蘇葉、生薑、大棗)。
肝火旺,又稱肝火上炎。如果肝氣鬱而化火,引起的情志活動異常,導致肝氣上逆的病理變化。如大怒傷肝,煩躁易怒,亢奮激動,怒則氣上。可見火性上炎則頭昏脹痛,面紅目赤;肝失疏洩故脅肋脹痛,急躁易怒;肝火循經上擾於耳,則突發耳鳴耳聾;肝火擾膽,膽熱上騰,故口苦咽乾;若肝火灼傷血絡,可出現吐血、衄血;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治療以清洩肝火為法。方劑如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柴胡、甘草)。


肝風內動,病因、症狀較為複雜。凡是在病變過程中出現動搖、抽搐、震顫等症狀的,稱之為肝風。多由肝腎陰液精血虧虛,血不養筋,肝陰不能制約肝陽,而肝陽亢奮無制所致。常見的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血虛生風三種證型。
1.肝陽化風,多由素體陰虛,肝陽易亢,化火生風導致的。肝陽上擾清空,故眩暈欲僕,頭痛如掣;肝陰不足,筋脈失養,則肢體麻木,手足震顫;陽亢無制,化火生風,熬液為痰,風火相煽,挾痰上擾,矇蔽清竅,因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風痰竄絡,氣血逆亂,則見舌強不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治療宜平肝熄風為法。方劑如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梔、黃芩、益母草、朱獲神、夜交藤)。


2.熱極生風,多由熱邪亢盛,燔灼肝經,熱陷心包所致。熱盛傷津,故高熱煩渴;邪熱熾盛,燔灼肝經,筋脈失養,故見抽搐、項強、兩目上翻、角弓反張;熱入心包,邪蒙心竅,故神志昏迷,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治療宜清熱息風為法。方劑如羚羊角勾藤湯。(羚羊角、鉤藤、霜桑葉、川貝母、竹茹、生地、菊花、白芍、茯神木)。


3.血虛生風,多由因久病和失血等導致肝血虧虛,引起的血虛生風。血虛不能上榮,故見頭目眩暈、視物昏糊、面色不華;血不養筋,故見肢體麻木或者震顫;肌膚缺少陰血的濡養,故見肌肉跳動或皮膚騷癢,舌淡脈細等。治療宜養血祛風為法。方劑如當歸飲子(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防風、白蒺藜、荊芥、何首烏、黃芪、甘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