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明清:明清两朝儒家思想发展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承两千多年,有人说儒家思想害了中国,有人说因为儒家中国才有灿烂的文化,是非纷说不一,今天就简单的梳理一下明清两朝的儒家思想发展。

明朝初期儒学发展

明朝初期,儒家依然是以“程朱理学”为主,以修成圣人为目标,以格物致知为手段,“天理”为绝对真理,人欲为障碍。理学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因为普通人做不到,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欲望,这是违背人性的,所以这种理论下的儒生,只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以后不可避免的发展成“假道学。

大话明清:明清两朝儒家思想发展


“理学”使用格物致知的手段,去认知天理,但是不具有操作性,“王守仁格竹”毫无所获,最后转为心学,就足以说明问题。“理学”的不可操作性,导致理学儒生后期,仅仅能泛泛空谈“天命之性”,毫无建树。

明朝中后期儒学发展

明朝中晚期,陈献章提出了,涵养心性,静养“端倪”,打开了儒家由“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开端。一直到王守仁的“阳明心学”逐渐发展成熟。

大话明清:明清两朝儒家思想发展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使理学的格物致知,转变为内求“中而不发”,然后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学认为人人皆可成圣人。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变为主观唯心主义。

大话明清:明清两朝儒家思想发展


明朝晚期心学的分支,泰州学派影响非常大,代表人物王艮、李贽,徐光启等。其中李贽借用心学观点“人人皆可成圣”,反对尊孔的教条,提倡人的个性,对孟子民本思想加以发扬,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思想。徐光启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出《几何原理》,自己翻译了《农政全书》60卷等作品。泰州学派是中国早期的现代启蒙学派。

大话明清:明清两朝儒家思想发展


心学后期因为官方理学的不容,逐渐不兴,转而传至日本、东南亚等国,在国外发展的影响很大。

清朝初期儒家发展

清朝初期的儒家思想,诞生于明末的痛定思痛,儒门大家反对理学的空谈,开始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研究的领域不局限于经学,把研究领域扩张到天文、地理、吏治等领域。

大话明清:明清两朝儒家思想发展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认为做学问研究,首先读“经”,否则学问将流于俗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天地之化日新”,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虽然实学在清初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官方一直压制,逐渐走向青黄不接,到了乾隆时期,文字狱大兴,最后逐渐由显学走向隐学。直到晚清,曾国藩洋务派兴起,才算重见天日。

清朝儒学中后期发展

清朝中期文字狱大兴,导致很多人不敢发声,最后大家只能转而研究训诂学,兴起了乾嘉派。

大话明清:明清两朝儒家思想发展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逐渐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念。在思想方面,代表人物曾国藩谨守中庸之道,对国家的发展持务实平和的态度。

明清儒家发展规律,在和平时期,儒家都是以理学为主,到动荡时期才会逐渐务实,两者交替发展,在自然科学发展上偶尔有重视的学者,但是由于官方不提倡,一直重道不重器,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