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精細化管理——大腕醫生一天洗手100次—吳宏彪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

洗小手,打肥皂。

輕輕搓,起泡泡。

手心手心搓一搓,

十個手指搓一搓,

手背交叉搓一搓,

手腕轉圈搓一搓。

衝乾淨,甩一甩,

比比誰的手最白!

這是一首兒歌,名字叫《洗手歌》。

醫院精細化管理——大腕醫生一天洗手100次—吳宏彪

洗手並不是孩子的“專利”,幾乎每個人每天都要面臨洗手的“要求”:

飯前飯後要洗手;

吃藥之前要洗手;

從外進家要洗手;

……

你今天洗手了嗎?

對於醫務人員而言,洗手並非僅僅是自我保護的要求,更是對萬千患者的保護和尊重,這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健康衛士當然要帶給患者以健康,白衣天使自然要帶給病人以溫馨,這一切可以從一雙潔淨的手開始。醫院,不僅是各種疑難雜症望風而遁的地方,也是各種病菌逞兇肆虐的場所。醫務人員的手是醫源性感染的重要載體。在日常醫療工作中,醫務工作人員的雙手頻繁接觸病人和周圍環境的物件,病原微生物帶來的汙染便不可避免。如果不洗手,或者洗手不徹底,受到汙染的雙手就可能將病原體帶給其他人,引發醫源性感染的風險。極端情況下,還可能引發醫院內感染的暴發和流行。

意識到問題所在,解決問題便提上議事日程,為了對症下藥,須先認識到問題為何存在,才能有的放矢。

對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來說,洗手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原因有二:

醫院精細化管理——大腕醫生一天洗手100次—吳宏彪

從客觀來說,是洗手設備配備不齊全。部分診療區域沒有洗手池,有些水龍頭壞掉後未能及時維修,不少地方未配備或缺少洗手液和擦手紙等,致使醫務人員無法方便地進行洗手,正確洗手率自然降低。

從主觀來說,是醫務人員洗手的意識不足。門診醫生忙時一天要看一百多個病人,不忙時也有五六十個,很多時候忙得焦頭爛額,累得腰痠背痛,根本就無心洗手;即便有人提醒,往往也會辯解:“一天看一百多人,如果接診一個病人洗一次手,那得洗100多次手,根本洗不過來!再說那樣洗,手還能要嗎?”尤其是大佬們(注:院內對具有一定行政級別的醫生主任、教授級別醫務人員的詼諧稱呼)更是或不屑一顧,或無暇顧及,或敷衍了事。

JCI標準認證的推行,客觀上給了醫院推行手衛生的重大機遇,因為在JCI評審標準中,手衛生是作為六大“國際病人安全目標”之一進行要求的。它要求單位內部上下數千名員工,上至中心領導,下至基層員工,甚至連掃地的阿姨都要能正確熟練地洗手!因此,如何將標準進一步細化,以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對標準加以理解、分解和實施,就擺在了醫院管理者的眼前。

洗手而已,何必如此大動干戈呢?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標準是用來執行的,不是用作擺設的;精細化管理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方法。

2010年10月,醫院成立手衛生依從性品管圈項目小組,由院感科主任擔任組長。為了提高醫務人員的手衛生依從性,院感科主任帶領組員多次逐條對照JCI標準衡量要素和國內外對手衛生的具體指南,吸取其他醫院的認證經驗,參閱國內外文獻資料,諮詢評審指導專家,積極開動腦筋,思考推進手衛生的良策妙計。

為便於醫務人員記憶洗手的時間,項目小組根據衛生部《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和世界衛生組織手衛生指南,把洗手時間總結成“兩前三後”:“兩前”即接觸病人前、清潔/無菌操作前,“三後”是指接觸病人後、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後、接觸病人環境物品後。

醫院精細化管理——大腕醫生一天洗手100次—吳宏彪

為了明確洗手的正確方法,根據洗手部位把洗手步驟簡化為“六步洗手法”:“內、外、夾、弓、大、立、腕”,對應手的部位為手掌心、手背、手夾縫、指弓、大拇指、指尖和手腕部。

為了便於醫務人員隨時隨地洗手,項目小組與後勤部聯合,在重點科室配備感應式水龍頭,其他科室配備流動水設施,洗手液和幹手紙一應俱全,每個洗手池上方均貼上“正確洗手方法”的宣傳畫,畫上標有對應洗手步驟的圖案和文字說明。

為縮短洗手時間,手衛生設施的設置以方便醫務人員使用為準則,指導科室按照手消毒劑實際使用情況領取適量的速幹手消毒劑,在每個病房門口、所有治療室、診室、治療車、查房籃等處配置手消毒劑,同時在病房門口手消毒劑旁張貼正確使用流程圖,促使醫務人員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

在完善配備洗手設施的同時,院感科製作流程圖和宣教材料,開展醫務人員手衛生專題培訓,增加下科室檢查頻次等工作。

至此,曾經被“脫手套後需要洗手嗎”、“為患者拉了一下窗簾需要洗手嗎”、“發藥前需要洗手嗎”等類似的問題糾纏得幾乎心力交瘁的醫務人員,終於有了明確的指引。無數次的院內檢查也發現,員工們都已經掌握如何進行手衛生了。手衛生依從性的提高,不僅提升了醫務人員的精神狀態,而且讓整個醫院的面貌煥然一新。

然而,JCI模擬評審的結果又大出意料之外:手衛生依然是“短板”!

為什麼會這樣呢?經過深入的明察暗訪,終於弄清了前因後果。原來,不少醫務人員面對檢查時“規規矩矩”,但平時卻是依然故我,並沒有完全遵循手衛生指南做好手衛生工作。此外,本該起模範帶頭作用的醫院大佬們,依然對洗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動於衷,至於託詞,仍然是“忙”、“沒時間洗手”等老生常談的詞句!為了“證明”他們的正確性,一位科室主任算過這樣一筆賬:“即使使用手消毒劑,從按壓消毒液到塗抹全手待乾燥,大約需要18秒時間,忙時每天接診150個病人,光洗手每天就要耗時45分鐘,若是進行洗手消毒花費的時間更是以倍數增加,實在耽誤為病人看病。”

抓緊時間給患者看病重要,還是做好手衛生以保護自己和患者更重要?

這個問題就像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那句經典臺詞“生存還是死亡”一樣令人難以抉擇,困擾著中心所有醫務工作者。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踟躕不前。不過,如果將每一次改進和革新都視作一次螺旋形的攀升,原點實則就是一個新的起點。於是在模擬評審後,他們重新審視JCI,在簡單明瞭的規則背後,看到的並非冷冷冰冰的文字和規定,而是一個明確而溫暖的答案:一切以病人安全為中心!

手衛生依從性項目在推進中遭遇重重阻力,在中心上下已經不是什麼秘密,對此中心領導敏銳地覺察到了。為了讓醫院的大佬們真正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中心領導多次在中心各級會議上強調手衛生的重要性。精細化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讓每一條規則都真正落實到實處,而落實的最好辦法就是監督檢查。在一次管理幹部會議開始前,中心領導逐個檢查中層領導是否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不會洗手者則受到了“處罰”—必須在會議室外由院感科主任培訓洗手,什麼時候學會了才能進入會議室開會;臨床科室早交班時,中心領導重點抽查教授級別的醫生,不會洗手者親自指導培訓,直到教授們學會為止;在聯絡員會議上,院長親自示範“六步洗手法”,帶頭將手衛生做到實處,並提出“會洗手的醫生才是好醫生”的觀點……洗手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動作,卻是以病人安全為中心的最好體現!

此外,中心領導多次親自帶領督導小組下一線科室檢查醫務人員的洗手情況,當有員工反映在用的手消毒液對皮膚刺激性較大、易損傷皮膚(如雙手脫皮、發癢、紅疹等症狀)等問題時,果斷地根據員工意願選擇具有護膚功效、刺激性相對較小的知名品牌手消毒劑。

醫院精細化管理——大腕醫生一天洗手100次—吳宏彪

在醫院領導的大力倡導和引導下,大佬們的牴觸情緒漸漸煙消雲散,正確的洗手觀念日漸形成,開始自動自覺地洗手,極大地帶動了一線員工們的洗手熱情。與此同時,一線員工“當家作主”心態漸漸成熟,自覺承擔起監督大佬們洗手的責任,於是便出現了科室的白衣天使們拿著手消毒劑追著科室主任完成手衛生的“劇情”。

接著,項目小組乘勢而上,對全體醫務人員開設手衛生專題講座,科室主任、護長、聯絡員和護理骨幹人員成為重點培訓和講解的對象,並由護長和聯絡員開展科內一線醫務人員培訓,糾正日常存在的不正確的手衛生觀念和不良習慣。對薄弱人群,如保潔人員、新進員工、實習生、進修生、志願者等,手衛生培訓則進行現場考核。為進一步鼓勵各科室的醫務人員,項目小組和護理部合作開展手衛生評比活動,評選科室和院級手衛生之星,在科室宣傳欄內和醫院內予以公告表揚。製作《手衛生5時刻》指引,納入《知道做到》員工手冊,人手一份;院辦積極行動,在醫務人員工作電腦屏幕保護程序上增加《手衛生5時刻》的提示,採用病房門口張貼手衛生宣傳圖、派發手衛生宣傳單張的形式,對病人、家屬及探視者進行手衛生宣傳。如此一來,就形成了從上到下、縱向和橫向一體化的培訓體系。

外部督導檢查當然是督促全院員工有效開展手衛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此,院感科人員每日下臨床科室進行手衛生依從性的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後當場反饋至科室主任和護士長。針對共性問題,運用風險評估對重點部門、重點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多方溝通協調,進行宣傳、員工培訓、院內實施、效果鞏固,持續不斷改進工作質量。為調動各科室參與的積極性,臨床各科室安排人員每週完成一次手衛生自查,並做好登記,每月分析科室存在的不足。另外,醫院督導組和護理項目組也不定期對科室手衛生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彙總、反饋。

通過以上努力,醫務人員洗手的觀念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各項規定真正落實到了實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強制終於變成了自覺。於是,大腕醫生每天洗手100次不再是新聞,而是成為一種常規、一種習慣,醫務人員因而成了“有潔癖的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