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吸入製劑情況簡述


呼吸科吸入製劑情況簡述

長期閱讀林園先生的書,經常觀看和製作與之相關的視頻,有點被“洗腦”的感覺,每次關注醫藥行業,腦子裡總是想起三大慢性病(糖尿病、心臟病、心腦血管病),實際上呼吸系統疾病已經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第三大慢病死因,其中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最為常見的慢病呼吸系統疾病,而吸入製劑是治療哮喘和COPD的主要用藥。

一、哮喘和慢性阻肺(COPD)

1、哮喘

哮喘是一種由多細胞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長、反覆發作,易導致誤工誤學,影響兒童生成長髮育和患者生活質量。

根據《柳葉刀》雜誌2019年發表的《中國肺部健康研究》和哮喘聯盟流行病學近年調查顯示:我國20歲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人數達到4570萬,發病率約為3.3%,4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更是高達8.2%。

2、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性的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可進一步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常見慢性疾病,主要危害因素是吸菸、室內外空氣汙染以及職業性粉塵和化學物質的吸入。

呼吸科吸入製劑情況簡述

二、全球吸入製劑概況

吸入製劑一直是阿斯利康(AZ)、葛蘭素史克(GSK)、勃林格殷格翰(BI)等公司的天下,他們合計佔據了全球80%以上的市場份額。2006年到2013年是吸入劑的高速增長期,年複合增速9%,年峰值318億美元。2013年後開始萎縮,主要原因是GSK的行賄醜聞導致其拳頭產品“舒利迭”大幅萎縮,進而對阿斯利康的旗下諸多產品影響而導致的。根據IMS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哮喘和COPD用藥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50億美元,從低迷期重回升勢。其中吸入型哮喘和COPD用藥市場達370億美元,鼻腔吸入劑市場40億美元。

呼吸科吸入製劑情況簡述

三、國內吸入製劑概況

近年來,不僅國際上吸入製劑市場重新崛起,國內的吸入製劑產品市場也前景廣闊。但由於吸入製劑研發壁壘較高,中國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長期被外資藥企佔據。至2018年底,國內藥企在吸入製劑市場僅佔比6.61%,而93.39%的市場份額掌握在歐美日幾個大公司手裡,如阿斯利康(AZ)、葛蘭素史克(GSK)、勃林格殷格翰(BI)等,三家公司佔據國內80%以上的份額。

目前一些國內醫藥企業在開發相關呼吸藥物品種,主要集中在健康元、正大天晴、人福醫藥、四川普瑞特、蘇州長風、浙江仙琚、恆瑞醫藥、先聲藥業、遼寧海思科、蘇州歐米尼、山東京衛、杭州暢溪(已被美國Alkermes1.2億美元收購)等公司。

健康元和正大天晴是最早涉足吸入劑佈局的國內公司,目前這兩家公司是實力最強的,不論是在研發投入還是管線方面都處於龍頭位置。其中最為亮眼的是正大天晴的噻託溴銨仿製藥“天晴速樂”,其上市以來銷售額逐年高漲,2018年銷售額接近6億人民幣。另一龍頭公司健康元自2012年開始佈局吸入製劑,並把吸入製劑納入公司核心業務,2020年7月重磅產品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霧舒)上市,8月10日就有了掛網數據,銷售團隊組建完成,後續研發管線也比較豐富。

呼吸科吸入製劑情況簡述

四、吸入製劑的壁壘

林園先生常說投資的訣竅就是“壟斷”,沒有壁壘的業務我們不去看。吸入製劑相比全身給藥,起效更快、不良反應更小。而藥械合一的特點造就了研發的高壁壘。

1、藥械合一

吸入製劑除了藥品本身的生產外,還要考慮器械的設計和製造,吸入製劑器械的生產難度大於一般藥劑


2、仿製難度大

吸入製劑是化學仿製藥中的巔峰,包括一些長效製劑(緩控釋口服、微球、脂質體、納米粒、皮下植入等),是綜合多學科的頂尖水平,不僅僅是藥物製劑學的範疇,更是涉及藥劑學、醫學、粉體工學、力學及材料學、物理化學、精密機械等多方面的知識。吸入製劑本身研發難度就大,國家藥評中心又對吸入製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仿製難度也很大。

綜上,未來國內吸入製劑領域將是擁有廣闊前景的大市場,且具有較高的研發壁壘,在目前外資佔主導的市場中,國內龍頭藥企在加大研發和銷售力度,吸入製劑領域的競爭大戲剛開始上演。

本篇文章不是100%原創,文章中的部分數據和文字引用了其他文獻和文章的內容,並就專業方面請教了呼吸科醫生,本篇文章僅供學習使用。作用是簡單瞭解吸入劑市場概況,不用做牟利等商業用途,且未經允許,不可轉載。文中所涉及公司不作任何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