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正在南海“挖坑”,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拜登“發善心”


特朗普正在南海“挖坑”,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拜登“發善心”


作者:王德華


特朗普敗選已成定局,儘管他還在進行垂死掙扎。在對華政策上,白宮仍在上演“最後的瘋狂”。繼蓬佩奧跑到亞洲“埋釘子”之後,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上演同樣的一幕。

一週前,奧布萊恩訪問菲律賓。他代表特朗普政府,捐贈了價值1800萬美元的精確制導武器。他重複蓬佩奧的話,即“在南海對菲律賓的任何武裝攻擊,都將觸發我們的共同防禦義務”。

菲律賓仍佔有中國的中業島和仁愛礁等9個島礁。此外,2016年的南海仲裁鬧劇將兩國關係降到冰點,而杜特爾特政府也動不動拿來說事。訪問菲律賓之前,奧布萊恩還到了越南,乾的同樣是“髒活”,蓄意離間中國與東盟國家關係,企圖製造一張遏制中方的新牌。

特朗普政府的日子不多了,為什麼還要將“最後的瘋狂”進行到底?不少媒體分析,這是為拜登政府挖坑,為下一屆政府的對華政策定調。

特朗普執政四年,是中美建交40年來最糟糕的時期。除了戰爭手段外,白宮的政府窮盡了所有的瘋狂手段。而兩國最有可以發生戰爭的地方,一個是臺海,另一個是南海。衝突已經成為一種明顯的可能性。今年上半年,美軍機在南海活動多達2000多次。中國一直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在拜登掌握大權之際,如何應對嚴重受損的中美關係?

南海是美中爭奪地區主導地位的戰略競爭的核心,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改變。 美國前國防部長埃斯珀表示,美國將“以更自信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武力來應對中國更強勢的姿態。”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予以回擊。他警告說,“應該提醒美國,要與中國的核心利益保持距離。”“不要在中國沿海玩火……也不要在南海過火。”

從歷史來看,南海是老祖宗留下的土地,我們一寸不能丟。它還是中國的經濟大動脈。這裡是通往全球海上通道的門戶,每年約有3.4萬億美元的貿易往來。中國80%的對外貿易船隻經過這裡。從軍事上講,這裡是中國潛艇突破第一島鏈,前出太平洋的咽喉。它事關祖國統一大業。

這是拜登接手的局面。沒有人指望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會發生根本性改變。在過去的四年,美國對華政策已經形成“共識”。即將上任的拜登,可能繼續奉行特朗普的“強硬”政策。

畢竟,2017年12月發佈的官方《國家安全戰略》,宣稱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和“修正主義國家”。

美國已經得出結論,它和中國在印太地區正進行一場“地緣政治競爭”。這就是為什麼拜登可能會有更多類似的言論,包括繼續追求帶有反華色彩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架構和“四方”架構。

《亞洲時報》評論稱,問題的核心是,考慮到美中實力差距正在迅速縮小,美國對中國發動經濟戰爭,或對中國發動全面軍事對抗,都是不現實的。

與此同時,疫情給美國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短期內針對中國的新一輪大規模壓制政策簡直是不可想象的。拜登被迫尋求對其對華政策進行結構性調整,以便首先集中精力應對疫情後的復甦。

拜登的對華政策將更加理性和務實。在南海問題上,拜登的風格可能會有重要的改進,其中一個明顯例子是,曾叫囂“72小時摧毀中國海軍”弗洛諾伊,沒有出現在拜登內閣名單。

南海不是美國的夏威夷,我們不要指望拜登政府“回頭是岸”。中國高調紀念抗美援朝戰爭,是對美國的公開警告。一旦美國突破中國的主權和領土紅線,中國將像抗美援朝一樣不惜一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