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大明权宦——一代西厂督公汪直的传奇人生(五)

成化十三年五月,首辅商辂领衔三位内阁学士上奏成化天子,以西厂伺察太烦,刑网太密,致纲纪紊乱,中外失和,内外大臣,军民商贾皆惶惶不安为由,请求罢黜西厂。

商辂像

商辂被誉为“一代贤相”,先于宣德十年举乡试第一,后于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相继夺魁,成为有明一代被官方承认唯一的三元及第者(洪武年间的状元黄观是连中六元,可惜因为他是建文帝的忠臣被朱棣除名)。景泰年间就入阁辅政,不过英宗复辟被革职除名,成化天子继位后又召回内阁,等成化十一年首辅彭时病逝接任首辅。可以说商辂久在内阁,学问够好,资历够硬,深孚众望,由他领衔启奏的奏章,代表的就是整个文官集团的共同意志。

当奏本呈到御前,成化天子读罢甚是愤怒。内阁所奏说什么“百司庶府之官,资之以建政立事者也,皆不安于职,商贾不安于市,行旅不安于途,士卒不安于伍,庶民不安于业,承平之世岂容有此!”,这就差直接说当今世道是乱世景象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搜索下商辂奏革西厂原文)。

奏疏中一一列举西厂扰乱朝廷秩序的恶行,说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与天道灾异相关,“何也?去岁七月以后,有妖物伤人,当时人言必有应验。及立西厂,惊动人心,一如妖物伤人之时。以此观之天道,豫先示儆,不可不虑”。

通篇奏章从各方面包括天道来论述西厂存在的不合理,并且委婉承认虽然西厂“呈报中间固有一二似为禁革奸弊”,可是“奈非祖宗旧制”,西厂的存在变革太多,大失人心,“若不早为除革,一旦祸兴,卒难消弭”。

看到这样的奏章,成化天子焉能不怒?这分明是触及文官利益遭受到集体抵制罢了。

其实从商辂率内阁上书天子起,这场西厂存废之争已经演变成文官与皇权的对抗,汪直只不过是摆在前台的靶子,根本不是这场角力的主角。何况汪直此时还是少年,哪懂朝堂上这些争斗。

且说成化天子毕竟御极十多年,此时正值而立,政治手腕纯熟,既然朝臣共同抵抗他,那就分化瓦解,打一批拉一批。于是让司礼监太监怀恩传旨内阁,责问商辂等人,“朝廷用汪直缉访奸弊,有何坏事?尔等遽如此说,是谁先主意!”

很明显潜台词就是,谁领头,我只惩治他,你们赶紧站队吧。

商辂答对,汪直坏朝廷事,我们阁臣同心一意没有先后。看看果然是老油条,这让其他内阁成员还能怎么说,如果反对,出了内阁还不被全天下人喷死。

其他阁臣万安,刘珝先后表态是同一主意。

作为天子近侍,怀恩如果想替皇帝分忧,实现成化天子的意图其实很容易,只需责难商辂指出是不是他的主意,不需要让其他阁臣明确表态,只需默认,不给商辂树立什么道德大义标杆的机会,仅惩处商辂,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可是怀恩也存了罢黜西厂的心思,听几位阁臣相继表完态,便和颜悦色缓缓说,既然大家都这样说 那就如实回奏,若果陛下召见询问,你们可别变卦啊。

这是要和阁臣建立起统一战线的节奏。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无怪乎,在怀恩等太监走后,商辂举手加额向其他阁臣表示感谢。整个内阁就商辂是前朝旧臣,其他两位都是皇帝还是太子时就侍奉的人,皇帝很明显是来针对他的。

当怀恩传旨回奏,成化天子愣住了,没想到司礼监也和大臣走到了一起,这已经偏离了他预期。

来自司礼监和内阁的联手抵制,成化皇帝很快便了面孔,让怀恩再次到内阁传旨,说大臣说的对,他会裁撤西厂。不过在让怀恩传旨前,先以与杨晔(不久前的杨晔案)勾通为由,贬斥了司礼监的两名太监黄赐、陈祖生,这是对怀恩的敲打,帝王权数。


第二天兵部尚书项忠又串联六部九卿共同上奏,请罢西厂处置汪直,奏疏被留中不发。成化皇帝迫于内外压力下诏罢革西厂,汪直被召回御马监。开衙不过五个月的西厂迎来了它第一次关闭了。

汪直执掌的西厂真就这么不得人心吗?其实不然,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段话,说是在西厂被革数日后的早朝,都御史王越(这位可是大明朝的一位牛人,后文会有介绍)遇到刘珝和刘吉,王越问道,汪直行事公道,商辂万安久在内阁,是非多会对他有所忌惮,可你俩刚进内阁内多久,为啥也跟着说要革除西厂?

刘珝没说话,刘吉却说,这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朝廷,即使汪直行事都公道又怎样,朝廷设置那么多公卿大夫还不如太监的作为,让后世会怎么评价现在。

西厂管的事太宽了,抢了很多文官饭碗,严重影响了文官系统的利益,怎么可能不被反扑。

但事情真就以文官系统大胜而告终?深谙帝王之道的成化天子能善罢甘休吗?我们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