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也称天目瓷,
是一项古老的制瓷工艺;
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
是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
黑瓷带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幽玄之美”。
一、追求宁静的极致
在悟中虽归于寂,但并非死寂。无端哀怨缕缕出,不及枨触源源来,心顺万象,万象推心,物我默会于这静寂的跃迁之中。
中国传统美学有其自身的哲学观,在实现审美关照的过程中,讲究彻底、清净、简洁的静观,以使观者获得心灵的超越,进而构筑高洁如冰雪、清静如净水的审美心理态势。
这种心理程序的完成,是瞬间转换,它几乎完成于审美静观活动的同时。由黑而白,由深遂而清心,由瞬间而永恒,均是瞬间的转化。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把瞬间与永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幽玄的黑瓷是最好的教材。
二、美学内涵的互补
在中国漫长的陶瓷发展史中,如果不是受到宋代茶文化注重“黑道”的礼遇,黑瓷往往是很容易被遗忘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黑瓷很少受到人们的青睐。
唐以前,黑瓷以纯黑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到了宋朝,由于茶文化美学的内涵与黑瓷互补的关系,使得黑瓷展现出独特而幽玄的艺术魅力。
借于此,中国的黑瓷黑出了文化和美学,展现了它独有的幽玄空寂的艺术魅力。
三、幽玄中的审美解读
美学中“幽玄”的审美意识,最初指向的是一种失意、悲剧性的美,在发展到自觉阶段后,便极力追求一种蕴藏于物体背后的朦胧感觉和半隐半现的寂寞,追求一种淡泊简素的、朴拙到近乎不完满的美。
这样的一种不完美中的完美才是极具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是最纯真而朴实的。
黑色的幽玄境界,与日本佗茶世界中“佗”和“寂”的审美主题有相近之处。
其中包含有悠然、闲适、古雅、恬静等审美意义,显示着闲寂枯淡的美学涵义,也可以说是在贫穷与万事不足之中,保持内心的充实,即使生活不如意,也要超越世俗,保留一份风雅的心境。
四、 黑瓷的特色
黑瓷乌黑透亮,古穆而庄严,沉寂而朴素,十分符合宋代茶文化讲究的茶白宜黑的美学内涵。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明了建盏(黑瓷)十分符合宋代茶文化讲究的茶白宜黑的美学内涵。
心目所及,文情兼有,内涵外貌,情隐质显,在斗茶场上,吉州窑和建窑茶盏成为最受宠的茶具。
五、黑釉的成分及色彩
黑釉出现于东汉晚期,是铁系瓷釉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黑釉在中国十分普及的重要原因是原料易得,我国很多陶瓷产地的黏土的含铁量都很高,所以,不论是胎还是釉都有铁的成分。
种含铁量很高的黏土,属于低档材料,在地面上很容易找到。
宋代福建省内建窑系黑釉窑口分布图
早期黑釉的釉层较薄,北宋以后,黑釉瓷器的釉层逐渐增厚,最厚的可达到1毫米左右。
多数黑釉的色调实际上是呈棕色或棕黄色,而不是真正的黑色,这一点在釉层较薄处可以看得很清楚。
黑釉的色彩深邃、宁静、严肃,适应了当时盛行的饮茶与斗茶风尚,在宋代获得了蓬勃发展。
宋人在黑釉釉面上创新了丰富多样的装饰工艺,形成了油滴、兔毫、玳瑁、剪纸漏花、木叶、釉绘等独特的黑釉装饰风格,使黑釉的烧造工艺、艺术水准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宋人茶事,由盏开始。
文章由【夫物盏集】整理发布,专注于建盏、宋瓷、宋代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