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盛世中的瓷器 釉上彩之粉彩、鬥彩、素三彩

粉彩

粉彩瓷器創於康熙晚期,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其燒成的溫度比五彩低,色彩柔和,又稱為“軟彩”。“玻璃白”是一種含砷的白色粉末,摻於彩料中,可將各種彩“粉化”,使彩料調配出或深或淺的顏色。在彩繪部位用“玻璃白”打底,然後施彩渲染作畫,可產生濃淡不一,陰陽分明的效果。若彩繪後於作畫部位另塗一層“玻璃白”,烘燒時與色料熔化成玻璃狀,又與釉面密結,則呈色晶瑩。此外,“玻璃白”還可單獨作白色顏料使用,描繪雪景等紋飾。

康熙 粉彩鍾馗醉像

康熙 粉彩折枝花水丞

康熙 粉彩花蝶紋盤

底部

康熙 粉採花蝶紋盤

鬥彩

鬥彩的特點是突出青花線描,在青花線內填染各種色彩,既柔和清雅又嬌豔秀麗,是明代首創。康熙鬥彩瓷器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又由於彩料不夠純淨,部分傳世品的色彩表面有小黑點,從而成為獨特的時代特徵。在裝飾方法上,康熙鬥彩比明代又進一點拓寬,有作為器物的局部紋飾或邊飾的;有與青花、五彩組合在一件器物上的;有將鬥彩加暗花裝飾的,實為別出心裁。

康熙 鬥彩八寶綠雲龍紋蓋罐

底足

康熙 鬥彩人物紋碗

碗內部圖案

康熙 鬥彩人物圖案菱花式花盆

局部

康熙 鬥彩龍鶴紋盤

底足

鶴紋

康熙 鬥彩竹鳳紋碗

底部

康熙 鬥彩串枝桃紋碗

碗內圖案

底部

康熙 鬥彩龍鳳蓋罐

康熙 鬥彩龍鳳蓋罐

底部

康熙 鬥彩花蝶紋蓋罐

蓋頂部圖案

底部

素三彩

素三彩指器體紋飾不用紅彩,而以黃、綠、紫三色為主,有時加點藍或白,因而顯得明淨幽雅。景德鎮素三彩瓷器,創於明代正德年間。康熙時期素三彩常以其中一色為地,其它二色繪紋飾,因此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和“白地三彩”等。黃、白地者明快,綠、紫地者雅靜。施彩方法新巧,多數產品在素胎上刻劃出紋飾的輪廓線,然後施彩上釉,經低溫火燒製而成。紋飾以雲龍花鳥為主或錦地“開光”。主要器型多為盤、杯及瓶、罐、盒等。也有根據器型設計的要求,出現素三瓷塑人物及不同形狀的香薰等,大大豐富了康熙素三彩瓷器的表現能力。另外,在素胎上施黃、綠、紫三色,使呈虎皮狀斑點紋的,俗稱“虎皮釉”,是康熙時期所特有的素三彩品種。

康熙 素三彩折枝花卉盤

康熙 三彩鏤空錦地梅花紋六方香薰

康熙 黃地三彩紫綠龍紋折沿大盤

康熙 黃地三彩丹鳳長圓盒

康熙 三彩虎皮釉碗

康熙三彩瓷除以上外,還有黃地紅、黃地綠、黃地紫及藍地黃、綠地紫等多種繪龍紋飾的宮廷用瓷。

康熙 黃地紫雲龍紋飾碗

康熙 綠地紫雲紋碗

康熙 黃地紅龍紋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