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春秋的并非关羽而是这位驸马,如果他不死,中原不会沦陷!

各地的武圣祠或关帝庙大门常镌有这样一幅对联:

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

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

意为文圣孔子编订《春秋》,武圣关羽诵读《春秋》,文武二圣并传佳话。

在国人印象中,《春秋》这本著作和青龙偃月刀已成为关公的标准道具,关公八小时以外大抵都在“灯下读春秋”。

其实,陈寿所著《三国志》关羽的传记中并没有关于他研读《春秋》的记载。直到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才加了一句:据《江表传》记载,关羽爱读《左氏春秋传》,基本篇目大致能背诵(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江表传》一书早已失传,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关羽爱不爱读《春秋》只得姑且存疑。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关羽觉得马超同自己比,差距实在太大,怎么看怎么别扭,恨不得从荆州前线返回成都,力谏刘备收回成命。

多亏了诸葛亮给他写信开解,称马超属西汉开国时的英布、彭越之流,与张飞的实力在伯仲之间,跟您完全没得比!关羽才算顺了这口气。

从这件小事看,就算关羽能背诵《春秋》,其间的微言大义,他也全然没能领会。

五代时,倒真有一员统兵大帅酷爱《春秋》,并以身践行,为史家所称道。

此人名叫史匡翰,祖籍雁门(山西代县)。他的爷爷史敬思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心腹大将。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李克用大败黄巢,途径汴州(河南开封)时,朱温将其一行安排在上源驿中歇宿,半夜举火,准备烧死李克用。史敬思等人拼死卫护,李克用才逃出生天。当夜,史敬思等三百多人抛尸于汴州城中,从此李、朱两家结下世仇。

他的父亲史建瑭,又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效命。李存勖用兵每每以他突前,朱梁、契丹军队都见识了他的武勇,称他为“史先锋”。龙德元年(公元921年),史建瑭率军围攻镇州(河北正定)时不幸为流失射中,于军中去世。

史匡翰是烈士后代,承袭父、祖的余荫,成年后即接任世职九府都督(河东一带九姓胡人管理官),随后又到代州(山西代县)和辽州(山西左权)担任团练副使,娶石敬瑭的妹妹为妻。

李存勖建国后,他稳步升迁,明宗末年,已经成为彰圣马军都指挥使(近卫军漳圣营骑兵总司令)。

后晋高祖石敬瑭代唐建国后,封妹妹为鲁国长公主,史匡翰转任控鹤都指挥使(近卫军控鹤营总司令),历任郑州防御使、义成军节度使。

史匡翰为人刚毅,富有谋略,统帅部队很讲究章法,军纪严明。他对待部属十分有礼貌,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

政事之余,尤其喜欢研读《春秋》,还延请了不少学者为他讲解经文精义。他质疑问难,穷究深思,希望贯通经中蕴含的深意。

凡学《春秋》必从三部注解阐释的著作《左氏春秋传》、《公羊春秋传》和《谷梁春秋传》入手,而史匡翰精研三传,时人呼为“史三传”,足见其造诣和酷爱程度。

如此热爱《春秋》,以书中要义为人生指南的大帅自然是慎终追远,正道直行,不喜饮酒寻欢。

他有一位幕僚叫关彻,热爱杯中之物。某天酒酣,瞪着史匡翰戟指大骂:“您以前做刺史时,对咱们这些门客还挺亲近,没什么官架子。如今成了一镇节度使,就不待见咱们了。前些时候彰义节度使张彦泽(后来率辽兵攻陷汴梁的大汉奸)不是虐杀了他的幕僚张式吗?来,您有胆也杀了我,正好凑为一对谈资!”

史匡翰听了他的话,不仅没有发怒,反而给自己斟满一杯酒,一口喝干表示自罚,并承诺反省对幕僚的态度。

他莅任多地,官声清越,深得百姓和士卒爱戴。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因病去世,被追封为“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朝中翰林大手笔陶谷(宋太祖即位时,为周恭帝写禅让诏书的那位)亲自为他撰写碑文,极尽褒美。

倘若他寿数再长一些,开运年间,抵抗契丹的统帅必定不会是宋国长公主驸马杜重威。于情于理,后晋少帝石重贵都要选择以《春秋》砥砺自己、品行端方的鲁国长公主驸马史匡翰。后晋又岂会两世而亡?神州陆沉、铜驼荆棘的惨状或许得以避免!

参考书目:陈寿《三国志》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晋书》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