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袁崇焕抗击后金?袁崇焕不死,满洲人能入关吗?

小脑袋藏着大智慧

有网友问:如何评价袁崇焕抗击后金?袁崇焕不死,满洲人能入关吗? 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问题,就知道袁崇焕的明末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袁崇焕以辽人守辽土为核心观念,重新建立起来的辽东明军,也就是关宁军是整个明朝后期唯一可以与八旗军野战的部队。我们所说的野战并不是,摆出车营在哪里死守,而是野外对阵,而且有势均力敌的对攻。

如果1对1 ,关宁军也不是八旗军的对手。但是,袁崇焕不断的对这个部队进行扩充,到后期,关宁军的人员数量其实已经是八旗军的2-3倍。如果袁崇焕可以再活5年,那么关宁军的数量就会是八旗军的3-5倍。

八旗军就失去了野战优势,再加上关宁军的大炮防御没有太大问题。只要熬过一些年,皇太极,多尔衮等人死后,八旗军的整体战斗力其实就已经下降1个档次了。满洲还拿什么入关?自己都要被明军大反攻了。

而且,如果袁崇焕还活着,那么,洪承畴,曹变蛟,卢象升,祖宽等等部队,就不需要出关或者去迎击清军,而最后全军覆没了。那么,还有李自成和张献忠什么事情?祖宽,卢象升这些人打李自成等人都是百战百胜的存在。

袁崇焕最大的能力就是训练出了关宁军,而且在这个部队出了祖大寿,满桂,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何可纲,吴镶,吴三桂,可以说是名将如云,如果袁崇焕还活着,这些将领们有统一指挥调度,在辽东防住八旗军,几率还是非常大的。

下面,我们可以看看明朝唯一可以与八旗军野战的,关宁军与八旗军的一次战斗全过程。

辽东巡抚黎玉田火牌内奏报:十月初九日午时,准团练总镇吴总兵飞报:本月初八日午时分,虏大队精兵排列大炮,繇红崖子、兴水堡向宁突来,已经塘报在案。本镇随即密商贵院道公,同严饬守城将领官目,各照派定信地,登陴守巷。本镇率马步战兵出西门,分布堵杀。本日未时分,奴贼马步六万有余,拥载大炮,排山倒海而来,势甚狠恶。

本镇严阵以待,仍密调大炮列之阵内,贼不知我阵内有炮,蜂拥直前,伺其渐近,本镇连发数炮,直透中坚,奴贼纷纷落马,不可数计。贼亦发炮对打,我炮连发不断,贵院道在城上亦连发大炮,并透奴坚,贼始惊魂,拉尸踉跄望老营奔回,嚎哭一夜,至次日卯时分,尽开营向东北遁去。《明清史料.乙编.第九本.第五七零》


深度军事

站在汉人的角度,袁崇焕抗击后金就是民族和国家保卫战,国破家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君不见,清入关后之剃发易服,扬州八日,嘉定三屠,更实行长期的民族压制和奴化统治。

袁崇焕作为大明辽东甚至国家的屏障,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清入关的脚步,颇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悲壮和意味。


先后取得宁远、宁锦大捷,打得清军不敢越雷池一步,打得清军不得不避其锋芒,绕道直取北京,打得清太祖努尔哈赤负伤抱憾而亡,死时还仰天长叹:我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未逢敌手,这袁崇焕是何人,能耐居然这么大。


历史功过自有人评说,我们只看事实,事实是袁崇焕在,清军不得其门而入;袁崇焕没,清军铁骑入关踏破中原。

古语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崇焕在个人问题上让后人争议不休,但乱世就得实非常之事,不用点非常手段,能有名满天下的关宁铁骑吗?大行不顾细瑾,大礼不辞小让,非常之世必有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就如我们熟悉的岳武穆不也行了点非常之事吗,否则何来岳家军兵强马壮,粮钱无缺。



自古以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至上的用人之道。阵前换将为不智,临阵斩将为不祥。虽然时势造英雄,历史的进程不以个人推动,但纵贯古今,每每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杰出的个人对历史的推动作用都是巨大而明显的。


袁崇焕如果还在,清军能不能入关不好说,毕竟这是假设性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不会如此轻易入关,就如北宋、南宋以如此羸弱之势,也坚守了那么长的岁月。


而明亡更大的问题在于内耗严重,清军在很大程度上是捡了个便宜,资源的缺乏和人员的损耗使游牧民族只能打闪电战,他消耗不起,时间越长对他只会越不利。


如果袁崇焕真的如此不堪,清军早就入主中原了,又何必费尽心思用反间之计千方百计将其除去而后快呢?


袁崇焕做为关宁铁骑的灵魂和领军人物,是凝聚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其重要性好比岳飞之于岳家军,戚继光之于戚家军。如此人物一去,关宁铁骑立即陷入分崩离析,军心不稳,士气低迷,关宁铁骑其实已名存实亡了。


而当时关宁铁骑的战力是毋用置疑的,为了对付清之骑兵,甚至装备了先进的热兵器如大炮,火枪等。

做为明朝最有战斗力及精英所聚的团队,魂已经丢了,再无与清军一争长短之势。其后更人人自危,担心与袁一样惨死在自己人手上,被皇太极个个击破,甚至干脆投靠满清,沦为鹰犬。


以曹操曹孟德一世枭雄之雄才伟略,中反间之计杀了水师提督蔡瑁、张允二人,也遭至赤壁之战败北,何况朱由检呢?


可以说,袁崇焕之死对整个明清势力对比态势、后续的事态发展影响极其深远,而且是多层面的,甚至可以称为改变战局及形势的事件。

这里,我们看两个例子来对比一下就可看出:


赵国时李牧一人守一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赵国几乎以一已之力大败秦军,成为赵国最后一道屏障。当是时,王翦不敢与之对敌,行反间之计害死李牧。李牧既死,赵国立亡。


楚汉争雄之时,韩信拥兵在外,恃功邀赏,请封假齐王。刘邦不以为意,反封其为真齐王,以表其功。后韩信助刘邦破项羽,立东汉成不世之功业。

由此可见,袁崇焕之死实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明王朝的存亡之事,也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和发展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八零印記

我是“静Yes”,我的观点是:袁崇焕是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挡后金入侵的将领,没有之一。

作为袁崇焕的师傅,孙承宗提拔和培养了袁崇焕,但是在军事素养上,孙承宗明显不如袁崇焕。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对孙承宗大加褒扬,誉为挽狂澜于既倒的战略型人物,但是纵观孙承宗就任蓟辽督师后的军事表现,不难发现,其实胜仗很少甚至基本没有,孙承宗只是在战略上推行封锁政策,以屯田等温水煮青蛙的形式蚕食努尔哈赤侵占的土地,如果不出意外,几年后努尔哈赤就会被明朝的封锁战术困死,最后不战而亡。

但是女真人能乖乖和你玩吗?不可能,事实上,从努尔哈赤起兵,女真人基本上都在不断征战,和明朝军队不同。没有社会福利的女真人只有通过不断去抢掠明朝的土地人口才能获得他们生存和壮大所需要的财富,所以强大的驱动力促使他们不会停下来。

孙承宗没有太多时间。在还没有完成大凌河城的修筑时,努尔哈赤来了,城池修筑不得不放弃。利用努尔哈赤游击战的漏洞,女真骑兵走了,孙承宗再继续修,继续屯田。貌似一切都恢复如初,但是每一次的进退,努尔哈赤基本是满载而归,而孙承宗则是损兵折将,在袁崇焕上位前的几年时间,明朝在辽东的军费每年高达400万两,屯田收入14万两,而明朝的国库收入每年也不过700万两。

孙承宗的经营看似有效,实则贻害无穷,在那个捉襟见肘的明朝末期,这样的做法将明朝拖入财政的无底洞,加速了明朝大厦的倒塌。

而袁崇焕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和骑兵对付骑兵的务实套路一样,在继续进行屯田筑城的同时,袁崇焕也在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关宁铁骑。既然努尔哈赤不想消停,那明朝这边也不消停,关宁铁骑由失地辽人组成,杀敌心切,袁崇焕又许以土地的回报,因此战斗力爆表。这是袁崇焕能够整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还能死磕的原因。

因为有关宁铁骑的王牌,袁崇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给,对朝廷的依赖相对而言减小很多,因此袁崇焕才被阉党所容,这对于明朝内部的稳定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很多人说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是自寻死路,自毁长城。说实在的,有这一点看法的人,多半是缺乏思考的。因为首先,毛文龙就不听话,这是战略协调的大忌,崇祯将整个辽东交给自己,如果连地头蛇都镇不住,那么袁崇焕的经营必定失败。其次,对于毛文龙这样的人,如果只是警告,多半收不到效果,反而会导致其投敌反叛,给明朝造成更大损失,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想法没错,但错的是方法和善后。

最后,崇祯二年的皇太极叩关,成为袁崇焕的谢幕之战。在北京城下,关宁铁骑和女真骑兵进行了死磕,充分证明袁崇焕是可以挡住女真人的。

如果不是明朝刀光剑影的党争,袁崇焕不会成为牺牲品。党争才是明朝真正的自毁长城。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静Yes

完全可以。就算不可以也要假设他可以。

为何,因为袁崇焕是汉人,是汉人民族英雄,是大明抗击满清鞑子的有力战将。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有勇略任职辽东边关抗击后金,智谋过人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满清鞑子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崇祯二年亲自率军击退包围京师的皇太极,解除了京师之围后,却被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满清狗贼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智障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无知百姓被朝廷舆论导向,争相食用袁崇焕的血肉,场面极其血腥凄惨。

那么袁崇焕不死的话,满清鞑子能入关吗?答案是绝对不可能入关,只要袁崇焕在一天,满清鞑子就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止步关外,除非袁崇焕死了,异族才有可能入侵关内。

大明末期政治黑暗,军队腐败,兵士毫无战斗力,地面陆军跟满清鞑子的铁骑根本无法抗衡,袁崇焕以一个三尺书生拜将靠的就是智慧过人提出的大炮坚守之法,堪称大明最会防守的武将。先来看看袁崇焕的功绩。

有两件事就可以看出袁崇焕的忠君爱国和过人胆量。身为一介书生胆子比武将都大。

第一件事单枪匹马闯塞外。天启二年,广宁城被满清鞑子攻破屠城,危急关内,满朝文武胆战心惊,这时候书生袁崇焕单枪匹马独闯塞外侦察地形,(就凭这份胆量和气魄傲视明清六百年无一人由此魄力!)回来后袁崇焕豪言上书:给我足够钱粮我一人就可以镇守边关。朝廷大喜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第二件事单枪匹马夜奔丛林。一次经略王在晋命袁崇焕前往前屯安置辽东的失业人群,袁崇焕当即于夜间独自出发,冒着被虎豹袭击的危险穿梭于荆棘密林之间,夜行60里到达目的地!(这份胆量身为一个文人古今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试想在古代半夜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个人在深山密林里面行走一晚上,周围到处都是狼虫虎豹,就算是武松也没有这个胆量)

天启四年,袁崇焕镇守宁远,因为政治清明,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将士们乐于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将宁远视为乐土。袁崇焕深思熟虑分析敌情,认为满清鞑子铁骑强横,明军无法抵挡,只有发挥坚城防守,用先进火器红衣大炮轰炸落后的满清异族才能有效果。于是修筑了坚固的城墙。

宁远大捷。天启六年,满清刽子手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西渡辽河进攻宁远,在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的情况下,袁崇焕歃血为盟誓死守卫宁远。袁崇焕指挥西洋巨炮,炮轰满清鞑子,异族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满清鞑子被迫撤退。宁远大捷举朝庆贺。

宁锦大捷。天启七年,满清刽子手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攻势越来越猛。袁崇焕派骑兵四千绕到大军后面决战,另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两面作战,内和外应,在袁崇焕的周密指挥下,满清鞑子几个月也不能攻克锦州,伤亡十分惨重被迫退军。

己巳之变时,满清刽子手皇太极举兵数十万进入龙井关兵临中原,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京师,袁崇焕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在西北列阵,袁崇焕在西面列阵以备战。清骑兵从东南面进攻,祖大寿率兵奋力接战,而满清鞑子军力战祖大寿不下败退,明将刘应国、罗景荣等人率兵进行追击,杀伤后金军千余人,袁崇焕又派遣任守忠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满清鞑子大本营,鞑子死伤惨重被迫撤退。

击退了鞑子后,悲惨的故事发生了,无知皇帝崇祯听信小人谗言认为袁崇焕通敌!袁崇焕被皇帝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抄没家产,死的极其凄惨。

当时的明朝大肆宣传袁崇焕通敌,把百姓误导的一愣一愣的,当时的大明百姓非常痛恨鞑子,只要听说你通敌就恨不得生吃你肉,就这样袁崇焕被大明百姓一口一口生吃!

没有死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死在了自己包围的国家百姓口中!可悲可叹!

袁崇焕身为一介书生却做到了大将军,其有很多过人之处和超前的思维。

由袁崇焕的战绩和战略思想就可以看出来,袁崇焕的战术是非常符合当时明朝对阵鞑子使用,只要袁崇焕在,满清鞑子绝不可能入关,后面的扬州屠城,嘉定屠城,四川屠城,广州屠城等也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有几千万汉族百姓惨死在满清哒子的铁骑之下。

所以说袁崇焕是绝对可以守住宁远,防止鞑子入关的。


中国人文历史

袁崇焕不死,不是后金能不能入关问题,而是后金能不能存在问题。从当时对后金封锁造成的压力来看,从袁崇焕的军事准备来看,从己巳之变作战来看,在袁崇焕带领下的关宁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关宁军。

1、袁崇焕对后金的封锁

宁远与宁锦作战的失败,清军处在明朝的三方包围之中,形势并不是很好,大量的人员逃到明朝方面。

(宁远之战与之后的宁锦作战对战局影响很大)

毕自肃专门设置了招虏营“如桑昻而介之例,以动其心而鼓其气,不为无益,其东兵此后之来者 ,或仍解而分插於内地,或姑受而共聚於边堡”。袁崇焕后来也是。据《盛京满文逃人档》所记载,天命十一年十月至天聪四年十一月发生了148起逃人事件;其中不乏满洲人,甚至有的规模已经到了守边部队不敢阻拦的程度,刘光祚的无疑是最大的一次事件。其逃往明朝方面,对清朝的政治军事社会现状,都会泄露给明朝。

皇太极在内部逃人,外部包围的情况下压力越来越大。

到了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封锁线完全形成,皇太极必须要一博了。

2、袁崇焕的军事准备

袁崇焕除了严格封锁之外,也在积极整顿部队。

袁崇焕在1628年8月上任,12月厘定编制,强化部队的节制,统一事权。在己巳年二月份,皇太极已经感受到袁崇焕的压力,专门巡视西南,强调要加强城防。

甲辰(18)上南巡,阅视边境城垣頺坏者。
乙巳(19)车驾次穆家堡,环视城郭倾圯者 ,命葺之。
丙午(20) 车驾次牛庄,环视城郭,命筑新城,高二丈二尺有五,加雉堞,除四隅外,毎面建腰台四座。
丁未(21)上巡行至耀州,周视城垣,有不坚者,命修之。
戊申(22)车驾次海州,阅视城垣,命葺其倾頺者。《清太宗实录》

这样频繁指示修城,绝非偶然。皇太极在巡视完西南后,已经开始联络各部、确定军纪战术等,筹备对明作战。

(处在三面包围中,南哈)

明朝廷上下“首属意于边功”。五年平辽计划有条不紊的执行者。辽东军的实力愈加强大。15万士兵,8万战马。财政、军政、驿站都在整顿。明朝辽东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已经可以与后金一较高下 。

3、己巳之变关宁军的表现

在广渠门外,袁崇焕率关宁军与八旗兵近战取胜。战时八旗兵都冲到了袁崇焕面前。

在袁崇焕下狱后,关宁军东溃整个战局迅速恶化,在马世龙率近两万关宁军到达坝上的时候,皇太极开始东撤。

(己巳之变表明关宁军毫无逊色与八旗)

在蓟州城外,八旗军与关宁一个5000人的车步营遭遇,在攻击时,八旗护军(精锐)竟然退却,且伤亡数名高级将领。

在蓟东拉锯战,与收复关内四城作战中,关宁军被分割在东西两边,依然可以取得胜利。

如果要是杰出统帅袁崇焕负责,你觉得会如何呢?

总结:

袁崇焕的统帅才能我在很多地方都写过,他就明季首屈一指的军事统帅。他的五年平辽战略、对皇太极的全面封锁、对部队的整顿与总攻作战计划,如果能够执行,大明在事实上是可以续命的。

毕竟历史进程中,有人可以改变时势。

参考文献

辽东疏稿。清太宗实录。王荣湟:袁崇焕全传。崇祯长编。 筹辽硕画。度支奏议。明会典。雪汀先生朝天日记。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其实就是毕业论文摘录。)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袁粉的自嗨自乐、自问自答!

请问袁粉知道袁的第一次议和期间的丁卯之役?可知道丁卯之役和宁锦之战是紧密相连的?知道袁议和吊孝如何在蒙古部落产生不良影响?

如此的捧袁崇焕,不过是你们的奇葩民族意淫心,活在“满清误我中华”中无法自拔!活在拔高误国奸臣为民族英雄的幻想中!

王之臣(天启六年袁的上级)怎么评价袁的第一次议和?——

“年来奴酋求和于西虏,而西虏不从,屈服于朝鲜,而朝鲜不受,一旦议和彼必离心,是益敌以自孤也。近日通官过都令处夷鞭其背云:‘你汉人全没脑子,终日只说我们不助兵,你自家驮载许多金帛,着哈喇替他吊孝求和,反教别人与他为仇,我们也不如投顺也罢了。’据此我将何辞应之。且此议一倡,奴子愈得意,不西攻虏则南攻鲜,先逞晋人伐虢之谋,而徐为取虏之计,此势之所必至者。况奴父子极恶,今欲以咫尺之书,一介之使致殷勤礼币,谓可必得其惧心,而终信其无异志乎。”

并且王之臣还撇清关系!——“抚臣题稿内称,遣使侦虏备叙将命反命种种交接事情,颇与传报各官所报于臣者两不相同。至于哈嘛东去时,臣在关上竟不知其根因,后知而急止之则行已远矣。疏称与臣会议佥同,又谓合词上闻,臣实未知,何敢谬认为知,而自欺欺人也。”

袁崇焕的吊孝议和一直都在欺瞒王之臣!最后霍维华申请移荫给袁(把宁锦之战封给霍维华的荫赏转给袁),皇帝圣旨是这么说的:“得旨: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朕不加谴责,尚著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准耳。”我们假设王之臣没有及时给自己辩解,被袁崇焕拉下了水,那么这个圣旨很可能是“王之臣、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甚至是“王之臣谈款一节,所误不小”也很有可能。

再换个话题,老奴死了,伪大的天才不是靠的专业间谍而是喇嘛去辨别!这方面和毛文龙天差地别!毛文龙的塘报误差仅一个时辰!

天启六年九月初二具奏 :……至今年八月初二日急归报臣:老奴背生恶疮,带兵三千,见在威宁堡狗儿岭汤泉洗疮……前往细侦,老奴背果患疮,带兵下营狗儿岭汤泉洗疮……初十黑夜,枪炮喊呐,以寒奴胆,奴贼惊恐,次早上船顺水西去。此石景选、毛永科差回报也。又差千总毛士德入沈阳探听奴情,归报在狗儿岭病体虚弱……十一日,急急要回沈阳,上船行至辽阳西古城堡河边,本日午时命绝。——《东江疏揭塘报节抄》

帝不豫,诣清河温泉坐汤。十三日大渐欲还京,遂乘舟顺太子河而下,遣人召后迎之于浑河。相遇至艾家堡,离沈阳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崩。——《满洲实录》。

至瑷鸡堡,离沈阳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戍未时崩,在位十一年,寿六十八。——《清太祖实录》

丁卯之役时,朝臣怎么评价袁的议和?

“奴既求款,何以东江之兵衔枚而疾趋?则方金纳等九人尚可使之扬去哉?”——兵部尚书冯嘉会,二月

“昨者方金纳之来,人人皆知其诈,岂宁抚而知不及此。第欲因而用之,以行吾间,而不意奴因用我之间,以间我也。”——兵部李鲁生,四月

所谓议和,不过是袁的幻想!通过议和,后金太极得已东攻西讨,先略东江和朝鲜——暂时解除毛文龙的威胁,后破锦右筑城!

宁锦之战,可怜了在大凌河右屯等地筑城的几万班军,逃到锦州都没用——只能被收割人头!

第二次上台,先削减关内防务,再东江斩帅,大明防务被一再破坏!最后在北京城下,牛皮现行了!

醒醒吧,有袁在后金入关更快!


晃天下

关于袁崇焕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了很多次了。的确,袁督师善于练兵,比较有一点的战略思想,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宁远大捷,袁崇焕是依仗着明军一腔热血,城坚炮利,才击退了后金军。虽说保住了宁远城,但是却救不了觉华岛。宁锦大捷,袁崇焕还是打堡垒战,就是不出去,最后是皇太极啥也没有抢到,被耗走了。

关于袁崇焕的名声,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并没有多么高涨,大概是乾隆四年,明史修完之际,在论述大明为何灭亡的问题上,为了说明大明确实是亡于崇祯之手(说他是个刚愎自用、用人不信的君主),被挨了刀子的袁崇焕成了这个观点很合适的代言人,于是对他吹捧一番,就可以说明原本俺们是入不了关的,都是你崇祯被我们的反间计骗了杀了袁崇焕,我们才能入关。这样一来,大清入主中原就又多了几分合法性和正义性。那袁崇焕究竟有没有这个实力来挡住后金呢?


答案是没有。为啥呢?不得不说袁崇焕确实有能力,前面咱们也说了,练兵思想很高超,把关宁军改组成以骑兵为主的超强军队,另外对火炮和步兵战车的运用也有自己的合理规划,还比较会打守城战。看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难当重任。还记得在广宁大战之前,大明的熊廷弼也是个大能人吧,他在的时候,把努尔哈赤整得一愣一愣的。但最终还是几乎丢掉了整个辽东,为啥?做人太随性。熊廷弼因为和王化桢闹别扭,关键时刻只想着自己的方略不能实施而刷脾气,却白白丢了国家的土地。


袁崇焕这点和熊廷弼一样,太任性,政治觉悟低。为了说明这一点,就不得不说皮岛总督毛文龙了。毛文龙以皮岛为大本营,在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建立了很多的根据地,这就如同在后金的肚子上插了一把刀,如果你有大动作,我就给你搅一搅。所以努尔哈赤、皇太极出兵打宁锦防线的时候从来不敢出全力。本来这样也是挺好的,但是偏偏赶上袁崇焕在施展自己的方略时,毛文龙在旁边捣了捣乱。1627年,袁崇焕在跟皇太极和谈,虽说边将和敌人和谈是重罪,但是袁督师也没打算真和谈,只不过是希望拖延时日,可以抓紧修筑大凌河和松山的城池,以便继续向广宁推进。本来双方谈的挺好,突然后金就兵峰直指江东镇,但是被毛文龙击退,随后毛文龙又出援李朝,不断的向后金发起进攻。这就打乱了袁崇焕的计划,于是乎对于不听号令的毛文龙,袁督师打算除了他。在经历了一番周折之后,袁督师斩了毛文龙,这一下子,辽东半岛的明地尽失,皇太极不再有后顾之忧,随即全军越过蓟北长城冲向北京城,给大明一迎头痛击。

如此一来就很明显了,袁督师是个好参谋,但不是那种可以扭转历史的帅才,相比之下真正能决定大明命运的确实孙承宗、卢象升和孙传庭。明史云:传庭死,大明亡。


火器工坊

袁崇焕活着的时候,满清已经入过关,并且打到了皇城根下。事实证明,袁崇焕所谓的抗击,是多么可笑。

袁崇焕死了,满清也没有能够入关,直到吴三桂带着满清入关,才有了满清把李自成和南明政权一锅端的后果。

关于袁崇焕,评价的人太多,评价为民族英雄的有之,评价为民族罪人的有之。

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还是要在那个时候的背景和环境条件下进行客观的评判。

首先,明朝的兴亡,绝不是一个袁崇焕能够左右的事,有他和没他兴亡之事的大趋势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说非要让袁崇焕背负一点什么的话,最多是加速明朝灭亡或延缓明朝灭亡的“添加剂”而已。因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内患”,而不是“外忧”。

袁崇焕抗金,从主观上讲态度是坚决的,也是有决心抗敌于国门之外的。但是,积极坚决的态度并不能转化为坚强能力和现实的效果,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通病之一“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袁崇焕在孙承宗的手下抗金的时候,的确是既有决心,又有办法,效果也是很理想的,取得了几次大的胜利,袁崇焕的名声大振。但是就连袁崇焕自己也忘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时他只是孙承宗手下的一员大将(文职)。事实证明,有打好局部战斗能力的人,并不一定就具备把握全局战略的人。

袁崇焕就是这样,他是一个优秀战斗指挥者,并不是一个好的战略领导者。

三件看似不相关的事,就已经决定了袁崇焕这个抱有“精忠报国”之心,胸中充满正能量的“精神爱国者”最终一步一步的把自己送上断头台,并且非“凌迟”不解崇祯之恨。

第一,在毫无人财物有力支撑,没有进行深思熟虑,仅靠自己不多的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盲目自大,向崇祯皇帝打下了保票“五年平辽”。

五年平辽方略几乎没有进过一点实践的检验,甚至是理论上对敌我双方的推演,仅靠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对满清的蔑视就能得出“五年平辽”的结论,这事只有“满腹经纶”的文人能干的出来。

在袁崇焕提交五年平辽方略的时候,按照当时朝廷的乱像,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暗自冷笑,有多少人等着看袁崇焕的笑话。

第二,平辽方略不是“坚壁清野”式的防御方略。关宁防线固若金汤,这一点就是皇太极也很清楚,并且,皇太极的军队还不至于傻到去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扔一堆尸体然后什么也抢不到,袁崇焕应该知道,对于当时以抢劫为主要目的满清军队,消灭有生力量才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平辽方略”。袁崇焕的做法就是十足的“书呆子”打仗,兵书看多了。

果然,人家不跟你在你认为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硬碰硬,人家“遇到石头绕着走”,绕道奔袭,一路到了京城,要不是皇太极没有准备好,估计就不是抢完东西在掳走人口就完事了。因为等袁崇焕赶到背景来救驾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让皇太极当猴耍了。

第三,作为手握尚方宝剑,承担整个辽东军政事务管理的既是“封疆大吏”又是“钦差大臣”的地方最高长官,无论是协调地方还是协调军地关系,袁崇焕都是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意淫”当中,不知道是不是戏看多了,真的就把自己当成上马官军,下马管民的威风凛凛的“青天大老爷”。在处理和毛文龙的关系以及义愤填膺的以“十二当斩”杀了毛文龙这件事上,充分的反映出袁崇焕根本不具备哪怕是基本的“政治素质”。

袁崇焕抗金,在孙承宗手下时,取得了几次大的胜利,但是复出之后的袁崇焕,忠君之心没变,爱国热情依旧。但是,第一过于高估自己,第二,开始有私心。

有了这两条,注定他不会有好的结果。

遇到一个刻薄的皇上,周围再有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大臣,这个袁崇焕居然没想到,他根本没有任何出现差池还能全身而退的机会。

爱国之心要有,爱国之能要配得上爱国之心,才会“万古流芳”。


步武堂

我们先看看袁崇焕的简历,他是进士出身,在地方任过官,之后因好言边事加上明朝关外压力大,获得了机会,由地方行政官成为边疆的事务官。

明朝和后金战争的根本问题是因为方面官不给力吗?不是吧。根本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明军打不过八旗军,一个是明朝财政崩溃了。这两点究竟袁崇焕能解决哪个?

再往深点说,假设关宁军强到了能击败后金军的地步,那么他们其实已经无敌于天下了,为什么还要受你朱家皇帝管制?为什么还要受你文官的腌臜鸟气?毛文龙说杀就杀,这是个人就不能忍吧,何况还是最需要血勇的军队?

可以想象,如果关宁军真的那么强,那么他们最起码也会像唐朝的魏博镇那样处于实质独立状态。朝廷用合法性和财富供给换取忠诚,但这种忠诚极其不可靠,农民军打到北京城下,关宁军勤王,结果很可能是击败农民军自己做曹操。

所以,朝廷并不真的希望关宁军非常强,那不符合王朝统治的逻辑。


寻常味

袁崇焕没死时满清都打到北京城下了,这也是身为辽东总督死罪的最大起因,何来建奴不能入关。

明亡于李自成,而李自成能赢是明财政破产。收不上税的国家,没有生存的可能。

不管是多么民族情绪,吹袁还是黑袁,都改变不了一件事,那就是袁实际起不到任何决定性作用。他活着,满清照样扫荡关内抢劫。他死了,满清依然只能进关抢劫。

满清实际是自古以来入中原最弱的一个蛮夷之国。入关夺了天下,满八旗加蒙八旗,总计兵力也仅有不到九万。

他们得天下,大明自作死占了九成,到哪说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