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底有没有勾结满人,袁崇焕真是被错杀的吗?

艾華戀萌

可以肯定的说,袁崇焕没有没有勾结满清,没有投敌叛国。但是袁崇焕的死是必须的。而且也不是说是朱由检要杀袁崇焕,当时大明内部要杀袁崇焕的人比比皆是。



大明王朝给袁崇焕定的罪有十一大罪状: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按大明律“罪当剐,亲族十六岁以上斩首,十六岁以下为功臣奴,女眷入教坊司。但是朱由检其实这个时候还是想放了袁崇焕继续让他镇守辽东的,但是袁崇焕的能力还是让朱由检失去了耐心,也才下令抓捕袁崇焕,虽然朱由检最后有意放袁崇焕但是刑部还有内阁不同意,朱由检只能杀了袁崇焕,但是放了其家人。亲族皆不问,兄弟妻子也只是流放。而且这十一大罪状可以说都能找到罪证,所以说袁崇焕死也是必然的。

崇祯元年,袁崇焕给朱由检的军令状是五年平辽,后来大明王朝的国库很大一部分都是给了辽东平叛,但是袁崇焕的所作所为确实让崇祯失去了耐心,不仅五年没有平定辽东,还让满人直接入关,到达北京城下。

袁崇焕官止蓟辽督师,掌管辽东一切军政大权,可以说是崇祯的国防部长,一个国防部长亲自镇守辽东,非但没有平定满人,还让他们越过了自己的防线,到达帝国都城脚下。无论是谁都会无法接受的。虽然满清不是从袁崇焕的主力骑兵关宁铁骑入关的,但是前面说了崇祯排的是一个国防部长亲自坐镇的,如果你只能守一城防一军,那要你一个国防部长有何用,随便派一个将军上也能守城了。



加上前面说的十一大罪状,不能说袁崇焕都有罪,但是只要其中一条,袁崇焕也是必死的。

说袁崇焕投降满清也是不足信的,袁崇焕当时已经是位极人臣了,掌管整个辽东,满清当时也只是一个地方武装能给他什么,没有足够的筹码让他投降。

很多人把袁崇焕的能力过分高估了,也是受了金庸老爷爷的误导。但是袁崇焕的能力确实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等,都是可以看出袁崇焕的能力是不错,但是远没有到定国安邦的能力。


小伍讲历史

有一句俗话,叫做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是批判,因为且不说政治、经济的需要,任何真理、史实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认知的改变,受众心理的需要,在流传的过程中,都会与时俱进。针对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一个时代,一个说法。

更何况,明史被带着私心的清朝人改得差不多了,后来又经过了民国、抗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个时代都要树立典型,需要极端的英雄和汉奸。我们一味较真,亦不能窥得全貌。

根据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其实可以通过分析一些事件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自己来判断一些事情,推出结论。

史料可以作假,可以被篡改,而大家都承认的史实足以暴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够了,在这里,我只根据史实,提供一种思路。英雄也好,汉奸也好,如果我们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看,就能发现一些符合逻辑的行为决策。

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升辽东巡抚,开始经营关宁锦防线。天启六年八月,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病逝,袁崇焕派使者悼念。皇太极表示愿意议和,但是没事偷袭偷袭袁崇焕,偷袭朝鲜。天启七年一月,皇太极渡过鸭绿江,袁崇焕被王之臣弹劾。然而王之臣被召回,袁崇焕继续修防线,袁崇焕表示接受议和,但是没事就拼命修工事。天启七年四月,防线建筑完成,袁崇焕上奏拍马屁,要求在宁远、前屯为魏大太监修建生祠。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进攻锦州,久攻不下。天启七年六月,皇太极撤退,宁锦之战以明朝大胜结束。魏忠贤义子封侯,袁崇焕只升一级,还被魏忠贤弹劾了。崇祯元年,魏忠贤被除掉,袁崇焕复出,平台对策,慷慨不已,夸下海口五年平辽,获得尚方宝剑。崇祯元年,宁远兵变,需要整顿。崇祯二年一月,袁崇焕提出了杀毛文龙的想法。崇祯二年六月,(1629年),袁崇焕杀毛文龙。(从想法到实施起码有半年)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联合喀喇沁,绕境蒙古朵颜部地盘破长城喜峰口进入关内。崇祯二年十一月十六夜,袁崇焕赶在后金部队前到达北京左安门,要求入城修正整,被拒。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决战广渠门,双方不相上下,各自退兵。崇祯二年十二月,崇焕下狱,清军得到消息再次组织进攻崇祯三年(1630年),经过半年多的仔细审判,袁崇焕仍被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被凌迟处死。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为袁崇焕平反。

通过1-6,我们可以看出来,袁崇焕和魏忠贤有矛盾,袁崇焕怕魏忠贤,确实魏忠贤也让袁崇焕下课回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袁崇焕根据其师傅,修塔大师孙承宗的战略,完成了关锦宁防线。至于这中间和皇太极眉来眼去,其实两方都没有诚心,都是在拖延时间。

通过7-8.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被魏忠贤搞下去的这一段时间,自己在辽东建立的威信没有了,前线乱了。虽然新皇帝崇祯很支持袁崇焕,他不再被魏忠贤掣肘,然而于战事而言,皇帝的信任并没有卵用。

通过9-10,我们可以知道,袁崇焕杀毛文龙,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精心策划。

通过11-13,我们可以知道,后金发动的是突袭,袁崇焕得到消息的时候清军已经入关,袁崇焕不知道该顾哪一头,疲于奔命,最后没有选择听孙承宗的,而是选择了保卫京城,带着疲惫的军队赶回北京,以为可以得到补给。然而,历来外军不得入京畿,崇祯同学不信任他。

通过14-15,我们可以知道,崇祯杀袁崇焕,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仔细审理和严格审判的,袁崇焕也是认罪的。

通过16,我们可以推断,乾隆可能是得了便宜在卖萌。

综合以上所有的情节,我们可以有以下推论——

1. 崇祯是个好大喜功的急性子,心机深,性子急,敏感,没有耐心,喜欢杀人,杀了又后悔。然而袁崇焕是个比较固执跋扈的英雄,常常干出格的事。比如说听不进建议,擅作主张。

2. 大家都知道袁崇焕和清军眉来眼去的,但是最开始是没有当真的。可是皇帝省吃俭用供你在前线打仗,你却和敌人做生意,崇祯是不临其境不能理解的。

3. 袁崇焕复职后,需要立威和整顿。

4. 袁崇焕策划半年,专门跑去杀毛文龙一定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5. 袁崇焕没有用工事把清军堵在关外,在崇祯二年年底的防御战中决策失误,让清军兵临城下。

6. 袁崇焕的三条罪名是“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第一条可能言重,可能是崇祯老板觉得,我这么信任你,结果你居然把敌人引到家门口了,所以要泄愤,但是“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是一点都不假,完全做实的罪状,一点也不冤枉。“擅主和议”在早期很好理解,可能是为了拖延时间,而在后期,很可能是经济上耗不起了,无法实现自己吹牛说五年平辽的计划,只能另想这个解决手段。而争议最大的还是“专戮大帅”。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复盘——

第一种可能性——

袁崇焕最开始就是按照师傅孙承宗的意思,修建工事,要塞,把清军挡在关外,这样做很有效。

结果袁崇焕被魏忠贤搞掉了。虽然只歇菜了2年,但是这两年,前线松弛,当他需要返回前线的时候,发现自己需要立威,整顿,于是杀毛文龙,但是杀完以后,被清军偷袭了。最后打阻击战判断失误,没有死在前线,而是想回北京城,崇祯不敢信任他。再加上以前自己的种种行为,最后被定罪。

第二种可能性——

袁崇焕返回前线的时候,发现漏洞很多,重修工事耗不起了,但是又夸下了海口,于是杀毛文龙,想表态议和讨好清军,然而清军没有鸟他。然后自己又是逐步得到全部指挥权,当清军突袭成功,快速入关以后,自己疲于奔命,有苦难言。

实际上清军即便是给了袁崇焕只要杀毛文龙,就议和的许诺,然后再反悔不执行,欺骗袁崇焕,那么入关建国也一定要把所有相关罪证都销毁。否则一个王朝在这些下三滥的手段面前面子过不去。所以我们是无法从史料上考证了。但是后来清人使劲抬高袁,必然是此处无银三百两的做法——等于是昭告天下,袁崇焕是大大的正人君子,是不会和我们私下媾和的,那么也就不存在我们骗他这种说法了。

其实,讨论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叛徒意义不大。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即将破产,管理有问题,老板有神经病的公司的消防队员,打工仔,因为运气不好给了对手机会,然后因为老板泄愤而成了替罪羊。

杀袁崇焕,杀得并不冤,他能力有限,却给老板许了愿,只不过他并不知道自己效力的是奇葩公司,面对的是经融危机。

一个时代的悲剧,让一个人去扛,魏忠贤,孙承宗这样的政治老油条都扛不了,袁崇焕哪里又扛得了呢?但是之所以今天有那么多人歌颂他,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勇敢,理想的人,明知道扛不了,却偏偏愿意向死而生,这种气节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该丢掉的。


HannibalLecter

袁崇焕曾经与皇太极和谈过,但此举并不是什么勾结满人、出卖大明,而是出于一种策略上的考虑,但却被人诬陷,被崇祯帝猜疑,最终被冤杀。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战神”努尔哈赤亲率13万八旗劲旅,对外号称20万,大举进攻宁远城。面对倾巢来犯的努尔哈赤,只有一座孤城和1万守兵的右参政的袁崇焕,心中并无丝毫畏怯慌乱之意,而是坚定地指挥加固城防,率兵抵抗,于是,明史上著名的“宁远大战”爆发了。

2月,努尔哈赤的八旗精兵长驱直入,连克锦州、大凌河、小凌河、杏山、松山、塔山、连山诸军事堡垒,兵势浩大,旌旗蔽日,刀枪如林,19日便打到宁远城下,并将这座孤城团团包围了起来。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努尔哈赤派人劝降, 以威胁的口吻道:“我以30万人来攻,必破此城矣”!袁崇焕答道:“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30万,予亦岂少之哉” ?

魏忠贤派来代替孙承宗做辽东主帅的高第到山海关后便止步不前,只会吹牛拍马、别无所长且胆怯畏死的他在长城上以隔岸观火的悠闲心态北眺,坐等宁远城陷落和袁崇焕败亡的消息传来。

努尔哈赤见劝降无效, 立即分兵一部分绕过宁远城,以切断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联系,以防关内明军增援。其实他多虑了,即便他不分兵阻截,高第也不会派一兵一卒来援的。

面对志在必得的努尔哈赤,袁崇焕并不畏惧,他确实是一员临敌而勇的智将。他派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率部分头把守四门,把城外居民迁入城内,坚壁清野,组织精壮民夫轮流登城值守,并刺破手指写下血书、以激励将士精血守城,还把远在山西的妻子儿女接入城内,以示与城共存亡之意。

就在宁远城内守军枕戈待旦、军民总动员、严阵以待之时,努尔哈赤下令后金军队开始发动进攻了。

满清军队素称剽悍善战,打起仗来浑不畏死,十分凶悍。努尔哈赤先用铁甲兵攻城,这些敢死虎贲身裹两层铁盔,不惧矢石,他们冲至城下,竖起云梯,奋勇攀登。还有部分铁甲兵用铁皮车作掩护,拼命挖掘城墙,居然挖出了好多处缺口。

守城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表现也十分英勇,他们早已在城头安装好11门从荷兰进口的红衣大炮,每发出一炮,都予敌巨大的杀伤,士兵们则居高临下,用滚木礌石、火铳、箭矢猛击爬城的后金军士,再用浸有硫磺、油脂的燃烧物攻击敌军的攻城器具 ,就这样,后金军前仆后继、一次次的猛烈进攻,又一次次的被明军击退。

袁崇焕本是书生带兵,文官出身的他沉着冷静,即使后金兵登上了城墙、砸塌了几处缺口,他也毫不惊慌,而是披挂上阵,和将士们一起并肩作战,并运石补墙。宁远之战,袁崇焕负伤几处。

激战中,明军的红衣大炮大发神威,竟一炮炸伤了敌酋努尔哈赤。后金军见久攻不克,伤亡巨大,只得挥兵后退,袁又组织敢死队,缒下城墙,追杀敌军,还捡回箭矢十几万枝。史载,明军共击毙清军牛录(左领,统率300士兵的军官)十几人。

21日夜,后金军趁黑攻城,又被明军击溃,只好在26日主动撤围而去。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只能躺在车里缓缓而回。他对诸贝勒说:“我自25岁起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克,历时43年,独不克宁远一座孤城”。他抑郁不安,悔愧交加,烦躁中背上又长了个毒疮,旧伤未愈,新疮又发,几个月后死于盛京(沈阳)以西40里的瑷鸡堡。

从此以后,后金军对谋勇兼具的袁崇焕又敬又畏。

宁远大捷的喜讯传至北京,朝野欢声雷动。高第拒绝增援宁远而被革职,袁崇焕升为四品右佥都御史。袁崇焕乘胜出兵,陆续收复了好几处被高第放弃了的失土。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雄才大略,能耐不在其父之下,他吸取教训,采取正确战略,暂时放弃宁远,转而率军北攻朝鲜。

彼时的明清双方,久战疲惫, 彼此都需要一段休整时间,以便整饬军队、休养士卒。明军需要修筑防御工事、训练士兵,清军则把进攻重心放到朝鲜、蒙古,以廓清后方、掠夺财富,巩固统治。就在这样的局势下,袁崇焕审时度势,提出与皇太极议和,双方罢兵息战,互不侵犯,皇太极也有此意,表示赞同,但袁的和谈建议遭到明熹宗和许多大臣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满清不过是大明一附庸,没有和大明谈判的资格。

袁崇焕与后金商谈议和之事时,皇太极利用这段空隙击败了朝鲜,袁崇焕也趁这段极其宝贵的和平时期加紧整修了锦州、大小凌河等战略重地的防御工事,并派出援朝军队,只因清军攻势犀利,朝鲜很快就战败投降,明军也迅速退出了朝鲜,没有和清军发生正面冲突。

皇太极征服朝鲜回师辽东后,见袁崇焕修葺城池,训练兵马,声势愈发浩大,哪里是一副求和的样子?明明是在拖延时间,于是皇太极决定发兵攻明,“以战促和”。

1627年,皇太极率军大举进攻,辽西的许多明军堡垒均告陷落,唯独锦州守将赵率教率明军与皇太极血战一月,并重挫清军。皇太极见锦州久攻不克,就撤围转攻宁远。袁崇焕扼守宁远,成竹在胸,两军碰撞,犹如电光火石,激战两天,双方损失都很惨重,在明军的拼死抵御下,宁远城依旧坚如磐石。

皇太极无奈,再次掉头去攻击锦州,但锦州城池坚固,赵率教骁勇善战,部下又效死力,清军死伤枕籍,血流漂杵,仍无法攻克。此时正值6月炎天,不耐酷暑的清兵中暑的中暑、得瘟疫的得瘟疫,士气低落,久战无功的皇太极不得不怏怏率军退回沈阳。

宁锦大捷,袁崇焕威名远扬,成了清军的克星。然而,立下殊功的他并未因之而受重赏,只是官升一级而已。这是为何?只因袁崇焕被认为是东林党人,遭魏忠贤阉党的嫉恨,因此立奇功而不赏。魏忠贤唆使手下诬告袁崇焕私自与皇太极议和,欲行不轨,后来又拒不发兵增援锦州。袁崇焕百口莫辩,只好辞去官职,回老家广东东莞去了。

幸好这年8月,那位爱做木匠活、痴迷捉迷藏的明熹宗病死了,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是为明思宗崇祯帝。崇祯上位时年仅17岁,却十分精明能干,他不动声色地铲除了祸乱大明的魏忠贤阉党,重新起用了受阉党排挤的袁崇焕。崇祯赐给袁一柄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以示对他的信任和支持,让他去总督辽东的防务。

1629年11月,皇太极率十余万兵马,绕过袁崇焕驻防的宁西,又绕过长城隘口,从西路长途奔袭,直接杀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焕闻讯后以两昼夜300余里的速度回援京师,到北京城外时已是人困马乏,但在崇祯的催促下不得不立即与清军接战,两军相持了很久,袁身披铠甲,身先士卒,肋下中了几箭,仍死战不退。清军力战不支,被迫退到南海子旁休整。

崇祯见清军并未远去,便急催袁崇焕追击,甚至歼灭之。袁崇焕认为时机不成熟,加上明军连日激战,死伤极多,急需休整,必须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崇祯却怀疑袁崇焕,认为他拥兵自重,甚至有篡权谋逆的企图,至少也是要强迫采纳他一贯主张的与满清议和的主张。他还联想到之前袁不经请示,擅杀岛帅毛文龙,实属自毁长城,皇太极这才敢肆无忌惮地大举伐明。如此一想,崇祯那颗刚愎自用而又孤高傲慢的心顿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此时,清军在城外大肆烧杀抢掠,京郊百姓大受其害,崇祯身边的太监和亲信大臣大都在郊外置有田庄,如今惨遭清军蹂躏,损失惨重,这些人痛心之余,把一腔怨愤都往袁崇焕身上倾泻,说清军是袁崇焕勾引进关的,他的目的是要挟皇上与清人议和。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满京师人都唾骂袁是“汉奸” ,弄得人心惶惶,真假莫辨。竟有不明真相之人站在北京城墙上往城下袁崇焕的士兵头上扔石块,一边怒骂“汉奸兵”,有士兵被砸死砸伤。皇太极闻报大喜,马上使出一招反间计,离间崇祯和袁崇焕的君臣关系。崇祯本为刚愎之君,他下令将袁逮捕下狱,审理了半年之久,最后将忠心耿耿的他凌迟于菜市口。袁崇焕临刑前,北京城人情汹汹,愚昧的民众莫不欲食其肉噙其皮。袁崇焕惨死,是万古奇冤。今日的一缕冤魂,昨日的万里长城。崇祯擅杀袁崇焕,实乃自毁长城。 若袁九泉有知,英魂不泯,是怨崇祯、怨皇太极、怨温体仁还是怨那群浑浑噩噩、好赖不分的无知民众?此问恐怕永远无解,因为它本就是一段无头的冤案。

【写作码字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题主提了俩问题:第一个是袁崇焕和后金议和算不算勾结?第二个崇祯杀袁崇焕是不是冤杀?我来一个一个回答。

第一个问题:没有勾结

明确说明,没有勾结满人,没有勾结,没有勾结。原因有二:一没必要,二议和历来是权宜之计。

为什么说没必要?

努尔哈赤是大明的龙虎将军,见了辽东总兵都是点头哈腰的。

皇太极在很长时间里希望明朝给他封王,继续做藩臣。

袁崇焕一个进士,在九年里到了督师,节制宁、锦、登莱、天津、东江数镇15万兵马,每年消耗钱粮五百万,帐下副总兵参将云集,后方吏部、兵部、工部、户部宛若属吏。如此大的权威,如何用勾结女真?最多是发函问候一下。皇太极有何价码给他?

(形势图)

解决辽东问题,袁崇焕最低可以封伯,三公也可能被封,在朝廷兵部、吏部轮着当,甚至可以改革大明军制。灭后金的吸引力远远高于后金开的价码。

再者他是儒家士大夫,忠孝仁义比谁都熟。

为什么说议和是权宜之计?

袁崇焕第一次议和是为了了解后金内部情况。

第二次议和是为了为总攻赢得缓冲时间。

杨嗣昌议和是为了给平定关内农民起义军留出时间,不要两个拳头打人。

陈新甲议和一是为了撤围松锦,二是保持暂时和平。

都是缓兵之计,算不上勾结。

(袁崇焕)

第二个问题:杀袁更多是政治原因,难以评价

从己巳之变前部署而言,袁崇焕杀毛文龙、接济36家,确实不是良策。

在己巳之变时,蓟州会战没有达成阻挡后金军的目标,在京师城下没有完成崇祯会战歼灭后金军的期许。

这些确实让皇帝生气,让朝臣不满。但这罪不至死。

(己巳之变)

崇祯比较任性,直接把袁崇焕给办了,然后关宁军东溃,战局急转直下。

之后在恢复关宁四城中,关宁军是绝对主力。

功过相抵,应该就没事了。但政治极其复杂险恶,袁崇焕也就成了各派斗争的一个契机,那他就死定了。

总结:

袁崇焕没有必要也不会去勾结后金。后金给不出价码,袁崇焕的议和只是权宜之计。

袁崇焕下狱受当时舆论影响,和指挥不利有关,但更多是皇帝因素。至于其死,就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了。

毕竟后来孙传庭下狱也没被杀。

参考文献:

王荣煌《袁崇焕大传》

张磊《己巳之变明军的调度与作战》

《度支奏议》、《崇祯长编》、《清太宗实录》、《明朝档案总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透过历史的迷雾去弄清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看待当朝修前朝历史的问题。客观来讲,当朝修前朝历史,确有粉饰自己的嫌疑。但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有比官史更准确的历史记载吗?更何况,我不能低估历代史官的职业操守。这以司马迁等著名史官由为代表。因此,读史必以官史为蓝本,存疑去伪,不能全盘否定。认为清修明史不可信的论调,太过武断。

第二如何看待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问题。很多非议袁崇焕的人,均以敌人为他平反,他肯定就是敌人的逻辑来定论的。我认为这是极其荒谬的。我们要看乾隆为袁平反到底为了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其实细看乾隆这段时期的历史,我们发现他不仅仅为袁崇焕翻了案,还翻了很多案,甚至还包括公认的抗清英雄史可法,称他为“忠正”。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些被翻案的人共同点都是对当时的朝庭忠诚。由此可见乾隆为袁以及史可法等平反,本质上为维护清朝统治,极力宣扬忠君的目的。这也就有了乾隆将洪承畴等列为二臣的行为,皆是为了宣扬要学史可法,袁崇焕等做忠臣,不要学洪承畴等做二臣。

第三就是皮岛的作用和毛文龙的关系问题。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认为毛文龙被杀,皮岛就失去了作用。这实际上是巧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毛文龙被杀,与皮岛的作用混为一谈。皮岛对于当时的后金,具有地域优势,战略位置明显。但我们不能认为毛文龙被杀,皮岛就完了,就失去作用了。实际上毛文龙是1629年被杀,而皮岛被清军攻陷是在1937年。也就是说,毛文龙被并没有马上使得皮岛落入清的手里,反而它还继续发挥作用近8年之久。毛文龙被杀与皮岛作用实际关联,更不能把这当做袁帮清的事实来定论。以我所想,以袁崇焕的战略眼光,如果给他时间,完全可以将皮岛打造成第二个宁远城。可惜崇贞没有给他机会,历史也没有如果,袁在1630年便被处死。

第四个问题毛文龙被杀的原因。客观来说,毛文龙对以皮岛为支点的东江镇的形成,是有巨大功劳。但毛在当上军镇总兵官后,开始持功自傲,早在天启年间,对毛的质疑声便非常多,主要是滥杀难民及俘虏假冒战功,虚领军饷。而他自己则设官职,任亲人,积极做商贸活动,贩卖军马在内的禁物,对清的迁制作用极度弱化,严然一个独立小王国。本质上是基本不受中央管制的地方军阀。其秉性气质与后来的吴三桂相仿,不过是弱化版的吴三桂。我想基于毛文龙的所做所为,其被杀的主要原因,是袁崇焕想整治军纪,立威所致。

第五个问题是袁崇焕的犯罪是否成立。崇贞给他的罪名主要是三条,一擅杀毛文龙,二与清庭议和,三市米资敌。这第三条现有历史记载,出处不同,结果也不同。有些书记载,有些没有。这些罪状粗看,确是那么回事,但细看分析,确只能得出三个字“莫须有”。从擅杀毛文龙来看,这难道不是崇贞自己许诺的先斩后奏吗?更有尚方宝剑在手。只能说袁的做法触动了崇贞那颗脆弱的多疑的心。从与清庭来看,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皇太极与袁崇焕互相拿不下对方而用的缓兵之际,一方积极备战,一方努力加固城防积极堆塔。这是和吗?说和的人真令人可笑。至于市米资敌,在那样的环境下,为了军饷,朝庭又没钱,你能怎么办,只是无奈之举。诸君难道没有看到毛文龙也有贩卖军马资敌之事吗?

综上,我认为袁崇焕根本不可能勾结满人,他的的确确是被错杀在历史的长河里,我确信历史的真相也大抵如此。碰到没有明君之度,没有明君之才,没有明君之能却想做明君,且多疑的崇贞,这是袁崇焕的悲剧,也是崇贞的悲剧。我没有说是大明的悲剧,因为此后还有机会给大明翻身的时机,但都被崇贞的性格能力一一挥霍,这是题外话了。

透过历史的长河,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青年小吏,在边关危机之际,满怀一腔热血,孤独一人往关外勘察地形,豪言:“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人便能守住山海关”。几年后,也是他固守孤城,面对遍野铁骑,与将士歃血盟誓,视死如归,以一城击退强敌,这是怎样的豪迈与忠诚......“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是他在狱中的绝笔,大概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吧!


临渊飞龙

祟祯二年,皇太极率兵偷袭北京,袁崇焕紧急救援,于广渠门击败清兵,随后,皇太极施反间计,崇祯皇帝中计,逮袁崇焕入狱。但崇祯没有袁崇焕通敌的证据,有一天,崇祯皇帝看了一部小说《镇海春秋》,终于对袁崇焕通敌谋款杀毛文龙信之不疑。随后下令磔杀袁崇焕。《镇海春秋》这部小说极端美化毛文龙丑化袁崇焕,说袁崇焕与满清有密约杀毛文龙,朝野人士大多也看了,后来流传开来,被写入历史书,当作事实流传。以上事实来自黄宗羲《海外恸哭记》大学士机山钱公神道碑铭一文。以下节选该文:亡何,而毛帅之事起。毛文龙者,钱塘人,辽抚王化贞之千总也。辽阳陷后,逃至皮岛,招流民、通商贾,数年遂为巨镇。然不过自营一窟耳;而掠沿海零丁、称为斩获,献俘欺朝廷,以牵制辽渖。参貂之赂贵近者,使者相望于道;官至都督,挂平辽将军印。索饷岁百二十万,稍不应,则跋扈恐喝曰:臣当解剑归朝鲜矣。而于广宁、旅顺、铁山之失,宁远、锦州之围,顾未尝有一蚊一虻之劳也。其不能牵制明矣,识者无不谓为疆场之蠹。督师袁崇焕出山,公(公即钱龙锡)亦以为言。崇焕入皮岛,大阅军士,以计斩文龙。其奏报之疏云:臣出京时,已商之于辅臣钱龙锡矣。己巳之冬,大安口失守,兵锋直指阙下,崇焕提援师至。先是,崇焕守宁远,大兵屡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范相国文程时为章京,谓太祖曰:昔汉王用陈平之计,间楚君臣,使项羽卒疑范增而去楚;今独不可踵其故智乎?太祖善之。使人掠得小奄数人,置之帐后,佯欲杀之。范相乃曰:袁督师既许献城,则此辈皆吾臣子,不必杀也。阴纵之去。奄人得是语密闻于上。上颔之,而举朝不知也。崇焕战东便门,颇得利,然兵已疲甚,约束诸将不妄战,且请入城少憩。上大疑焉,复召对。缒城以入,下之诏狱。上虽疑崇焕,犹未有指实,止以逗留罪之。而逆党之恨公者,以为不杀崇焕,无以杀公;不以谋叛,无以杀崇焕;不为毛帅颂冤,则公与崇焕不得同罪。于是出间金数十万,飞箝上下,流言小说(小说即《镇海春秋》),造作端末,不特烈皇证其先入,朝野传告亦为信然。崇焕之磔,酣讴竟路;逆党遂议一新逆案,以泄旧案之毒。以崇焕为大逆,比魏忠贤;公为次逆,比崔呈秀;以及东林诸君子,悉比魏广微、徐大化、刘志选之流。谋既定矣,乃逮公入狱。时相主其事者,恐公入廷辩,真伪不可掩;传语公其趣和药,毋为崇焕续也。公仰天叹曰:我无愧于心,若冒昧自裁,皆谓我实有罪,后世谁白我者。时相闻公就道,愕然曰:彼竟来耶?公至,廷辩侃侃,上密遣人诇(侦听)其语。及谳(定罪判词)入,芟(删)公辩辞,而锻炼文内,拟不时处决。且令有司设厂于柴市,盖用夏文愍故事也。上见谳词与所诇异,持其疏未下。明年,右中允黄公道周自田间来,上疏救公。反复久之,黄公降级去,上亦无意杀公矣。是年六月,释公戍定海。崇焕为人粗豪,不持士节。然甲士精强,边备修举;自熊襄愍(熊廷弼)以后,未见其比。关兵之在城外者,闻其下狱,哄然称乱,矢集皇城,兵部从狱中出其手书止之。其得士心如此。顾使之诬死,从此精锐尽丧,士卒不可以经战阵矣。


古海游

勾结后金是肯定的。

如果袁崇焕仅仅是谋杀毛文龙,洗地者可以抵赖说毛文龙是坏蛋,然后把蚊格时代“坏人挨打活该,好人挨打好人光荣,坏人打坏人是以毒攻毒,好人打好人是误会,不打不相识”这个著名的“打人有理”理论发展成“坏人被杀活该”,把这事糊弄过去。

但是,袁崇焕为后金创造的破关条件远不止杀毛文龙一件事。天启六年,袁崇焕一当上辽东巡抚,就伙同当时的兵部尚书冯嘉会压缩明蒙贸易额度,改“抚赏”为“马价”,导致蒙古各部族立刻陷入饥荒,发生内讧,先是哈喇慎抢夺林丹汗的货物,林丹汗谈判被无视后和哈喇慎火并,哈喇慎失败后投降后金,后金勾结哈喇慎群殴林丹汗时,袁崇焕正和后金议和,对后金攻打林丹汗这事装没看见。最终林丹汗兵败后西迁,于是长城沿线到处都是漏洞。

其次是以汰兵为由故意削弱蓟镇,先把吃辽饷的蓟镇兵额压缩到只有一万两千,后来蓟辽总督刘策觉得兵力实在不够,另外补7800人驻扎西协。这还罢了,关键是袁崇焕将长城瞭望台的台兵裁撤,直接将蓟镇预警体系弄瞎。

毛文龙被杀后,东江镇被长期断粮,粮食严重缺乏,袁崇焕拨给东江镇所谓的十万石粮食,只发出去二三万,真正送到的,只有几千石,导致东江镇在后金跑北京二环外旅游的时间段崇祯二年九月开始到崇祯三年二月缺粮――后金出兵打北京,袁崇焕自己不派兵打后金的老窝,还故意减少东江镇粮食供应,让东江镇也别想在后金打北京时去敌后打游击。

可以说,后金能攻打北京,所有条件都是袁崇焕创造的,他要没和后金有勾结才有鬼。

只不过,袁崇焕勾结后金的目的,肯定不是卖身投靠后金,而是养寇自肥。当时的后金连年饥荒,粮食卖毒品价,经济崩溃,已经接近灭亡,后金一完蛋,明王朝会停征辽饷,袁崇焕背后的辽饷斧拜集团就得散伙,所以这群斧拜分子必须暗中放水,让后金度过饥荒缓过一口气,这样才能把辽东战事遥遥无期地拖下去,以便继续遥遥无期地征收、贪污辽饷。


钱眼看人

袁崇焕没有勾结满人,对于皇太极来说,袁崇焕就是杀父仇人,至于袁崇焕派人吊丧,也是袁崇焕想借机刺探军情,清廷也不傻,明军回营,一路护送,袁崇焕计谋没有得逞。

袁崇焕与皇太极书信来往,只是皇太极的缓兵之计而施放的烟雾弹,当时情境,东有朝鲜,西、北有蒙古大军,朝鲜与察哈尔的林丹汗就是明朝的藩属盟友,皇太极没有解除后顾之忧,只有靠议和来以假乱真,更何况皇太极提出的议和条件黄金十万两,白银百万两,绸缎百万匹,这条件听着就很吓人,别说袁崇焕没有能力,恐怕大明也望而生畏,当时关东明军连军饷都没有,书信来望只是逢场作戏。等到了皇太极臣服朝鲜,消灭林丹汗,后方威胁解除,皇太极就把高调和议变成力主征战了,接下来,一场酝酿己久的松锦大战就爆发上演了。

如果袁崇焕投降满清,皇太极又何苦绕道喜峰口,进攻北京,再说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心急如焚,立即亲率精锐,马不停蹄急赴京师救援,在北京城外,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展开恶战,清军败退,真刀真枪的厮杀,恐怕不是排练苦肉计吧。

皇太极和范文程实驰的反间计,是靠两个太监,还有两封所谓的密信,如此重要机密,怎能把两个太监轻易放回,又怎能把密信随意丢弃,这正是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心理,也叫知己知彼,假借崇祯之手除掉了一位劲敌,这位崇祯也真绝,如此维护支撑大明危局的擎天柱就被他轻易处以磔刑,更让众将寒心。

促成这件事的还有朝廷奸佞温体仁,他在被贬逐途中,就曾说过:‘’袁崇焕阻其晋升之路‘’,也属嫉妒作祟,内有奸相,外害良将。

至于斩杀毛文龙,却是毛文龙诬告袁崇焕克扣其军饷,袁崇焕依仗尚方宝剑先斩后奏,也是为了统一边防号令,就当时的情形,袁崇焕刚到御辽前线,就遇上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绱而哗变。他也曾将兵变士兵枭首示众,严明军纪。再看毛文龙手下将领,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乖乖主动投降清军,到了就封王?

再说,袁崇焕已是一方诸候,要权有权,要钱有钱,何必投降满清,满清皇太极虽然称帝,可实力还是跟大明有差距,诸多考量,还是得不偿失。

崇桢帝没有让袁崇焕进城休整补给,也该多方考虑,当时京城流行鼠疫,大家都害怕传染,但也不排除祟祯帝对袁的提防。在此关健时刻,满清和关东铁骑都己经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没有同清军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何来袁崇焕投敌之理。


德厚致远

袁崇焕是个奸贼,没有被错杀,死有余辜。第一,他频频与努尔哈赤有书信往来,宁远之战后也与皇太极通信使,名义上是要媾和停战,实际上是想自立山头、割据一方,甚至有更大些的野心,在乱世中图谋不轨。这点,在杀毛文龙中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他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第二,清兵攻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袁崇焕并没有认真抵抗,装装样子就放弃了崇文门。当时就有人说他是内奸向导、带路人,他想借助东北少数民族女真的力量,推倒明朝另立炉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崇祯不杀他才是养虎为患。第三,早年袁崇焕就有不逞之心,矫诏嬗杀毛文龙,一手遮天。驻守皮岛(丹东鸭绿江口黄海大鹿岛)的毛文龙,是辽东总兵,沈阳军区司令

员,且不说毛抗倭援朝有功,就是有错误缺点,自有朝廷公论,轮不到他袁崇焕处理,他这是嬗杀大臣,自毁长城,挖大明江山崇祯的墙角。难怪崇祯接报,大吃一惊!毛文龙军队在,一对满清关外力量是最大牵制,二对军阀袁崇焕可能的叛国投敌也是一种掣肘。难怪袁崇焕把毛文龙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袁崇焕公报私仇,因毛文龙多有顶撞就怀恨在心,宣布所谓的毛罪证十二条“可杀“,多数是不存在的,其中最主要的毛罪证通敌信,恰恰是他袁崇焕自己,和另外一个驻守山海关的将领。袁贼是贼喊捉贼,特别表演。袁崇焕为了排除异己,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篡位目的,不惜栽赃陷害,嬗杀大将,何其毒也!毛文龙被冤杀后,军队很快瓦解,满洲兵很快从喜峰口十万大军打到北京。此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了毛文龙被错杀冤杀的严重后果。袁崇焕后来恶有恶报被杀,是罪有应得。为他叫屈的人,其实是满人清朝(同盟者)。北京人当时恨不得生吃他肉!袁崇焕后来是谁为他“平反昭雪“的?是后来的清朝朝廷!(不是我国人民群众)民!他是谁的“民族英雄“?是满清人的!不是汉人的民族英雄!是汉人的叛徒和异类,本质上,和范文程、洪承畴之类汉奸是一样的。


吕永良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