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非遗|泰山皮影: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挥舞百万兵

圣山得名赖孔儒

民心敬仰有元君

巍峨泰山文化大天地

咫尺舞台皮影小乾坤

— —张用蓬《泰山皮影赋》

小小的一张皮影

简单的布幕舞台

操作者灵巧的手指

加上一点光亮

就是在这方寸之间

用光影摇曳出历史沧桑

生活中的人生百态

历史中的传奇逸事

皮影见证了沧海变沧田

走进泰山皮影的光影世界

布幕后的泰山文化

泰山皮影又称人子戏、挑影子

因其制作材料为驴皮

故又称驴皮影

泰山皮影戏已经历经600年的历史了

它饱汲了泰山文化滋养

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皮影艺人透过薄薄的一层白布

演绎出了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

泰山皮影戏的内容

多取材于泰山的神话传说

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尤为著名

展现了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3000次雕刻下的匠心

泰山皮影选材为纯驴皮

刀法简练明快,着色对比强烈

制作工艺相当非常复杂

每个皮影都要经过

刮、磨、洗、刻、着色

等二十四道工序

接近3000余刀手工雕刻而成

因为一场皮影戏的成败

刻好皮影是至关重要的

“一人忙,十不闲”

泰山皮影戏的绝活是“十不闲

一个人演出一台戏

表演者同一时间内要

脑子想着词儿

口中唱着曲儿

手里舞着人儿

脚下踩着锤儿

一个人身兼数职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

目前

这“十不闲”只有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

范正安先生一人完整保留与继承

范正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作有《泰山石敢当系列》《东游记 》等。

非遗文化的瑰宝

泰山皮影经过历代传承

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演出内容上始终秉承古训

以弘扬儒家思想为主调

成为世代传承的民间瑰宝

2007年泰山皮影戏入选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被誉为泰山文化的“活化石”

五尺生绡做戏台

一面布屏,两个世界

台前观众屏息静候

台后皮影人指尖飞舞

几根竹棍,几张皮影

唱念做打,喜怒哀乐

惟妙惟肖

唱烟火市井的细密

寄托人间美好情景

这便是泰山皮影戏

(注:图文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