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四绝之——“皮影”

皮影艺术作为甘肃庆阳传统民间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多运用于常见的皮影戏表演。然而,它的精美之处不仅表现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佳品。庆阳皮影雕刻精细,风格古雅,兼收并蓄,庆阳民间剪纸、石刻、雕塑等艺术手法,创造了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造型和风格。

庆阳四绝之——“皮影”

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牛皮灯影子。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庆阳四绝之——“皮影”

庆阳环县皮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陇东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她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民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到了晚清,特别是一代皮影大师解长春的心揣手摹、传承革新,更是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推向鼎盛。

庆阳四绝之——“皮影”

庆阳四绝之——“皮影”

庆阳皮影的“用武之地”,俗称“亮子”,用长方形木框,绷上薄绵柔韧的白纸或布制成。庆阳皮影多用于陇东道情的表演,也有用于秦腔、眉户等西习匕地方剧种表演的。它作为陇东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受到了庆阳城乡人民的钟爱,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关注。它已成为许多人收藏的艺术珍品。

1987年,环县道情皮影队应邀出访意大利期间,曾巡回世界名城罗马、米兰、威尼斯、佛洛伦萨等13个城市演出,轰动一时,名震域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