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博士做客市民大讲堂,论道《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竹简于1972年在临沂出土,这批珍贵的竹简为研究中国先秦和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文学、音训、简册、历法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和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汉简出土名扬四海,震惊中外,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造就了这部兵学奇书?孙子所处的时代都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孙子兵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王震从解读孙子的家世及齐国文化的渊薮入手,着重介绍《孙子兵法》的作者、成书、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历史影响,纠正当前主流观点对该书认识的一些误区,讲述该书与中外军事著作的思想差异及其原因,并从文化史的视角解读其与齐地域文化的关系。

王震称,《孙子兵法》是齐文化的结晶。在先秦兵学文化中,齐国兵学占据突出的地位,它不但拥有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等一大批著名兵学理论家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等一大批兵学名著,而且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兵学理论体系。

据悉,《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它还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历来为世人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