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最难的“养成游戏”

周刊第989期封面故事以“天才儿童之谜”为线索,探寻了关于智力与人类潜能的新理解。开篇,主笔陈赛写道“那些超常儿童在我们内心激发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对他们才华的某种困惑与敬畏,另一方面则直指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失落与痛楚”。月初,发展心理学专家、中读专栏主讲人

曲韵谈了谈她关于天才儿童与普通儿童成长的看法。

尽管“天才儿童之谜”这个话题听上去与多数人无关,但依旧吸引了很多“不放过任何信息”的家长参加活动。书店每周末举办的各种教育主题讲座,为有“教育焦虑”的家长提供更多了可能。

“你想把孩子养成什么样?你认为什么样的孩子叫长得‘好’?”,活动开场,曲韵提了这样的问题,“健康的人格、阳光自信、有幸福感、乐于沟通……”各种回答不绝于耳。要分析各个答案的动机,先要了解一个人的成长都由哪些要素构成。

| 一个人成长些什么?

身体(Body)、成就(Achievement)、关系(Contact)、精神(未来)(Future),是相互联结、构成我们发展的四个要素。

身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性,天赋的来源;成就是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回报和成就感,也是如今社会上人们最看重的一环,对此,曲韵无奈地举出很多例子,“整容癖是希望通过身体上的改变获得成就,工作狂则是通过社会性达到成就,‘鄙视链’一词的出现,也是因为人们的关系是以成就为导向”;

关系,即我们的社会性,正面临着很严重问题与考验,曲韵解释道,“长久以来家庭是我们人际关系的核心,相对的,‘个体性’极其缺少,我们总说叔叔阿姨,很少说李先生王女士”;精神用的是Future,指的抽象总结的能力,形成各种观和信。13岁左右是精神发展的核心阶段,人们会思考我到底是谁,我还是谁,我能些做什么,从而形成自我认知。

这四个要素由于环境影响难以平衡发展,也会由于“度”的打破产生各种问题。就像最关心的“成就”,很容易让人们产生挫败感,实际和预期相差过大,我们会觉得这件事不值得去做了,退缩到最后就成了抑郁症。

| 天才儿童的“养成”

虽然每个人都不同,但天才儿童被认为是相当“特殊”的群体。

你身边是否有天才儿童?现场的家长举出了很多例子,那些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 “难以企及”成就的孩子,是他们眼中的“神童”。

“天才儿童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天生的,需要我们后天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针对孩子天赋特征的培养。”曲韵认为现在一些家长说的“我们从来不把他当天才,从来没有特意培养”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不是当不当的问题,这是是与否的问题,你的孩子天生就是不同的”。严格说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但是天才儿童因其超常的天赋特征,需要更加不同的教育选择。

天才儿童在很多方面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特征,比如自学、联想、拓展等等。他们拥有非常强的自我动机,这是由愉悦感产生的内在动机,并非为了得到奖励而付出努力。也正因如此,天才儿童的社会性往往伴随许多问题:一部分孩子很自然地忽略社会性内容,觉得这部分没什么必要;另一部分意识到社会性的存在,却为了得到同伴的接纳而“自污”,通过贬低自己的能力来获得认可,如此便陷入了恶性循环。“社会性的养成对于大多数人是最困难的部分,对于有天赋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天才少年班”是目前培养天才儿童较为集中的阵地,但存在极少,如果没有条件加入,曲韵提出两个办法:社会条件不具备,家长们可以自发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共同去做些什么

,“社会的改造是成年人的责任,不应该把恶劣的环境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承受与忍耐条件的缺失”。除此以外要给孩子“加餐”,进行单独辅导,在成就方面满足他,在社会性给他支持,让孩子知道他确实比别人强,但是更该对别人有包涵和理解。

| 我们作为家长,能够怎么办?

天才儿童毕竟是少数,作为“普通”儿童的家长,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孩子通过补习等手段去参加超常教育,是我们一贯的误区。针对“身体,成就,关系,精神”四个方面,曲韵将家长的角色概括为“榜样,权威,伙伴,向导”。

做一个权威型家长。对“成就”的过度关注,压抑了内在动机的生成,很多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对想要什么模糊不清,好比他们为了“不听唠叨”而做某事,不会主动尝试。促进孩子的成就,需要保证自己言行是有规则的,做权威型家长。

权威是让人信和从的人或事,不是威权。曲韵既不认同威权,也不认同“请孩子去写作业”这种说法,“很多父母由于小时候被‘简单粗暴’地对待过,不知道合适的度在哪儿,不做‘威权’又变成求着孩子去做事。”

成为孩子的伙伴。在心理咨询时,曲韵要确实看到孩子是怎么样的,不能用理论去验证孩子,“但很多父母每天看各种育儿书,却看不到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很悲哀的事”。社会上为了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常常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来比喻,曲韵认为这样的对比是没有意义的,“这两者本身就不可比,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处于不同的场所,不同的关系中,状态完全不一样,状态都不一样,为什么要将妈妈与老师比较呢?甚至让妈妈去当个老师‘教育’孩子?”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和孩子站在一边,面向同一方向。“面对面”是孩子和老师的状态,我们需要和孩子站在一边。“你玩一个玩家再带着他一起玩,而不是把玩具直接给他”,孩子再长大就该“肩并肩”,和他向着一致的方向前进。

给孩子真实的镜像反射。自我认知是所有人一生的任务,它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的自我认知。别人是我们的镜子,父母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会让孩子逐渐形成一些自我概念,当这些累积到13岁左右,他们开始重新地思考,会发现很多矛盾和冲突,可能会反向尝试,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叛逆”,“叛逆这个词是有主客之分的,你‘判’我,你‘逆’老师,所以孩子们更多的应该是质疑,不能叫叛逆。”

我们普遍给孩子的镜像反射是说缺点不说优点,最好的表扬是“你不要骄傲”,这很容易对孩子造成打击,让他们陷入纠结。如实地反馈应当成为我们的准则,这既不是表扬也不是批评,就是成为孩子的镜子,让他们真实地看到自己。

“太难了”是很多人对“父母”这一角色的评价,作为一名孩爸孩妈,拥有一个好的育儿指导老师,会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如果你对曲韵老师的讲解意犹未尽,可点击下图,试听中读《曲韵·好爸爸好妈妈方法论》音频专栏。

《曲韵·好爸爸好妈妈方法论》专栏

主讲人 | 曲韵

内容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zhongdu@lifeweek.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