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有没有回扣?

今天就来梳理下,看看采购这个职位在不同企业的特点,看看谁有外快和油水。

【采购最重要的分工】

采购,就是通俗理解的买东西,但也没那么简单。

只讲重点,总体来说,采购部门有两大主要的功能,牵涉到利益纠葛。所谓“油水”,就是牵涉到供应商的利益了,后者给你点好处费,其中最大的那部分叫做“回扣”。

那么,采购这两大分支,是如何影响供应商利益的呢?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如下:

Sourcing,对供应商的任用和产品供货的单价、账期、降价、合作程度等,有着长期持续的影响;

Purchasing,则对供应商具体零件的头料和尾料,以及每家供应商的供货量权重,有着短期的影响。

【内资企业的采购】

在内资也就是国内企业和单位中,没Sourcing这个部门。

奇怪,那你说这功能哪去了?

不会凭空消失,被其他多部门的领导分掉了,形象地描述如下:

钢材塑料等大宗商品原材料,归老板、老板的妹妹、“大领导”这样的高管负责;

有图纸和规格书的零部件、模具、治具,则归工程部经理负责;

设备,归设备科长管;

其他日常物料(进口物料、客户指定供应商、纸箱、栈板、辅料、螺丝、标准件等),才归抬头职位名为“采购经理”的人负责;

各种班车、餐饮、电信服务、纸张耗材等归行政人事部负责;

废料处理,归仓库总务

管理。

大家看出来没有?内资企业喜欢让各部门领导兼任,这就是模糊地带,直接将这个外国人叫做Sourcing的部门,瓜分了。

也许,这是几十年来的内资企业文化,跟几千年来国内风俗习惯,这两者结合后最合理的存在。

【外企的采购分工】

我们经常听说某个同学现在外企做采购经理,觉得这同学“混”得不错。大家记住,采购经理,这在内资企业是个相当有分量的职位,尽管有些物料的采购权被其他部门拿走了,但如果你不是跟老板关系特别铁,或者客户那里有背景,在国内企业你是很难坐上这个位置的。

你的这位同学也没啥出众的水平,怎么就做上了外国大公司的采购经理的?你可能会有点诧异,更会感慨:“这家伙真能混!”

其实不然。外企的采购经理,跟内资企业的采购经理,其权力大小和执掌范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即使都是“采购经理”,你真正拿到他们的名片,会发现有如下多种英文抬头:“Sourcing Manager”“Cost Manager”“Commodity Manager”“Category Manager”“RFQ Manager”“Project Sourcing Manager”“Contract Manager”“Purchasing Manager”等等,多达十来种描述。

他们的工作执掌,实际上分别侧重于供应商开发、成本核算、商品战略、目录管理、询价比价、项目采购、合同管理以及物料跟踪。因为他们的职位都属于采购部,因此习惯上以采购经理一词以辟之。

外资企业大多实行的是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的老板,往上到顶,就是公司大股东、小股东、机构股东和各种个人散户股东,没有国内这种一人独大或者一人说了算的“老板”。所以,采购经理这个职位自然需要权力稀释,功能细分则不可避免。

讲到这里,对于工作了十年以上已经做到外企各种“采购经理”职位的人来说,面对大量外企搬离、裁撤、关闭甚至彻底跑路愈演愈烈的现象,他们的主要出路之一则是回流内资企业的采购经理岗位。因为职位抬头一样,而且各个具体“采购”岗位之间功能也有所相通,所以对于他们,能面试和进入内资企业相同的岗位,这个职位抬头就帮了他们的大忙。

随着国内上市和准上市公司业务的增加,对于先进流程改善的需求自然增强,并且央企和地方国企也在不断公开化招聘,采购经理这种中文同名的外企人士,多了一个转行到内资企业的路径。

【大外企的采购】

将外企中的大型外企单独拿出来说,采购部Sourcing的权力会在内外部多部门间分散,起到制衡作用,使得权力寻租空间基本归零。

制衡的制度在大外企中,还是非常完善的。比如,百年老店通用电气的Sourcing部门,跟Purchasing部门一样,是没有权力寻租漏洞的。再比如,苹果公司,你个采购员拿富士康的好处费?你试试看,连你的采购区总监,也不够这个“级别”。

外资企业规模越大,他的三权分立机制更加明确,类似美国的参众两院和总统的权力制衡。

因此,大外企的员工甚至供应商,可以举报采购员、采购经理、采购总监,无论结果如何,这采购工作是待不长了,得跳槽。欧美文化很注重名声,所以你能经常见到欧美人引咎辞职。

采购是个高危职业,尤其负责对内对外的工作,都要谨慎,因此,大外企的采购人员,需要谨言慎行。

那么,大企业的采购就一点油水没有了?有还是有的,就是中秋前快递来的一张月饼券,要么元旦前的几本台历而已,你要?

大外企中要说真正的灰色收入,那属于直接面对供应商的底层采购员,他们可以通过具体的项目来推荐供应商的供应商,这是最后一块处女地。

【小外企的采购】

采购权力在外企尽管有制衡制度,也看公司规模,尤其刚成立不久的公司。

通常刚成立五年内,销售制度还没健全,更不谈采购制度了,乱就一个字。

你可以留心观察下,10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其采购主管采购经理的位置,实际上是高危职位,差不多一两年甚至半年就会换人,原因即在此。

因此,小外企的采购经理,属于真宗的模糊地带。但也有弊端,他们的工作极其难以开展,采购量过小,工作量巨大,还被人怀疑这怀疑那,手下采购员岗位的工资过低招不到人,等等。

人就是这样,总以为别人很风光。

总体来看,大外企的采购员、小外企的采购经理、内资的所有领导,都可能有模糊地带,也就是“油水”。

大家参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