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是如何灭亡的(一):桓灵宝初显其志

接上回,王恭见朝局被司马道子及王国宝等人搞成这般,决定起兵教训教训这两人。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王恭担心自己实力不够,就找上了荆州刺史殷仲堪。

那么这殷刺史何许人,王恭为何找他?

殷仲堪,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能清谈,擅长写文章,常说三日不读《道德论》,就觉得舌根僵硬。为人至孝,其父患病多年,久治不愈,殷仲堪便自学医书,衣不解带,服侍在父亲左右,并动手调配药品,心中伤痛老父的病久治不愈,边调药边用手擦拭眼睛里的泪,不幸中毒,竟然弄瞎了一只眼睛!

其父死后,殷仲堪在居丧期间,哀痛至身体受损,孝名传遍天下。期满之后,其得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彼此十分亲密。某日,孝武帝听人说有一老头患耳疾,老是称自己能听得到床底下蚂蚁爬行之声,而且说这种爬行之声大如斗牛时公牛彼此碰撞和跳跃的声音。他把这事跟仲堪说了,然后问道:“患此怪病者为谁?”殷仲堪老泪纵横,跪倒呜咽着说:“臣进退维谷。”孝武帝不知这耳疾之人是殷仲堪的父亲。后来,孝武帝弄清了事情原委,不由大有愧色。

孝武帝常常拿自己的诗歌习作交给殷仲堪指导,并掩面羞答答地说:“千万不要以你的高才而讥笑我的不才。”

君臣二人如此亲密,后来孝武帝察觉司马道子非是辅佐社稷之臣,就决定提拔自己信得过的人以拱卫朝廷。遂于公元392年任命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殷仲堪赴任前夕,孝武帝依依不舍,下诏说:“卿离开京师许久不能相见,使人不觉心酸。朕常说卿永为庙堂之宝,不意今日却变成荆楚之珍,真是令人遗憾慨叹良多!”

所以这就是王恭找殷刺史的原因,古人讲究忠臣死忠,孝子死孝,即是孝子,必是忠臣,如今朝廷不振,混乱不堪,这位殷刺史定然看不下去,更何况先帝如此厚爱。

王恭是这么想的,可是殷仲堪却十分苦恼:自己一介书生,哪敢参与起兵逼迫朝廷这种大行动,所以十分犹豫。

这时候一个满脸堆笑的年轻人站了出来,帮他消除顾虑使他下定决心和王恭走到了一起,轰轰烈烈地干起大事业,此人名桓玄,昔日权臣桓温幼子。

公元396,桓玄出京都补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的空缺,心中颇郁郁不得志。曾登高遥望震泽,叹息道:“父作九州伯(霸),儿做五湖长。”随后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

南郡的治所和荆州的治所都建在江陵,桓玄凭借着父叔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整天无所事事,荆州刺史殷仲堪对他十分敬畏,小心翼翼地和他深交。

桓玄手下无兵,想借助殷仲堪手中的兵力,也同样倍加用心地和殷仲堪交往着。

这次王恭相请殷仲堪,桓玄知道机会来了,马上赶到殷刺史那力谏:“王国宝诸位君子向来作对,天天担心除掉你们不够快。如今,既掌大权,要害你们也就在指日之间。而王恭身为国舅,深得朝野器重,王国宝未必敢动他,反而您殷刺史,是先帝提拔的,如今作为一州之首,想必他们忌惮已久。如果朝廷发诏书把您撤了,您怎么办?”

殷仲堪曰:“不瞒你说,忧之久矣,君谓计将安出?”桓玄回道:“国宝奸诈,天下共知,这次不如索性奉王恭为盟主,劝他调动晋阳大军来匡扶朝廷,而您又亲率荆州军顺流而下,我们大家也奋发起来响应,大事能成,其功可比当初齐桓公、晋文公。”

殷仲堪同意了桓玄的说法,但又觉得王恭在京口,距离京都不足二百里,自己从荆州远道起兵,势必无法联合,而且起兵有谋反之嫌,便又召来雍州刺史郗恢、南郡相江绩和堂兄南蛮校尉殷顗商议大事。

郗恢、殷顗、江绩都不赞同这一行动,殷仲堪便以杨佺期代替江绩的职务,殷顗自行离职。

如此,殷仲堪虽然答应了王恭,但却是伪许之,起兵的事却不见丝毫动静。

当然,这些王恭是不知道的,他得到了殷刺史的表面答应后,立刻以两人联合起兵的名义,进军建康城。

这时候殷仲堪虽然没有起兵 ,但还是在等待事情的发展态势,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王恭进军出奇的顺利,司马道子听说两州之长联合起兵,直接懵了,略一定神,只有弃车保帅,二话不说将王国宝赐死。王恭一看朝廷这么干脆,再进兵似乎不太妥当,就撤军回了京口。

老殷也有点懵,清君侧清完了,自己却还没发兵,这叫什么事,担心时候王恭问罪,老殷立刻命杨佺期象征性地进屯巴陵,上表发兵。

司马道子不知详情,手忙脚乱,只好写信劝说,殷仲堪也就坡下驴,还镇江陵。

这次王殷联合发兵,成果颇丰,二人威望剧增,而桓玄则捞到一个广州刺史,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桓玄敏锐的意识到,自己不能去广州,于是一拖再拖,结果拖出大事来了。

这一年,司马元显十六岁,英气勃发,他断言王恭、殷仲堪有了这一次必有下二次,劝其父司马道子早做准备。

三十三岁的司马道子受此惊吓,身心俱疲,就拜司马元显为征虏将军,将兵马交给他指挥调度,同时,又起用宗室谯王司马尚之、司马休之兄弟为心腹,派司马尚之的参谋、王国宝的哥哥王愉出任江州刺史,将豫州刺史庾楷的属下四郡割由其管理,以备王、殷两人的再次闹事。

这番人事调动,惹恼了豫州刺史庾楷,自己无缘无故,少了四郡,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他气不过,而且其人向来与王国宝交好,对司马道子斩王国宝以推卸责任的做法早已不满,于是派儿子庾鸿劝王恭,说:“谯王司马尚之兄弟祸国比王国宝尤甚,现在要借朝廷名义削弱方镇,以篡夺帝位。我们要趁他们谋议未成提前下手。”

王恭本人也十分担心自己的外甥、傀儡小安帝皇位不稳,于是通知殷仲堪、桓玄再次起兵。

这次殷仲堪长记性了,上一回出发不够果断,缓师而行,失信于他人,这一回整顿船只,早上就出发!不过他本人一介书生,不会打仗,便把全军军队指挥权交给了时为南郡相的杨佺期。命杨佺期为前锋,率水师五千人先行,桓玄率部随其后,自己亲率主力二万,相继东下。

同上回一样,路上没有什么硬茬子,沿路势如破竹。杨佺期、桓玄进至湓口,王愉闻风而走,仓皇逃往临川,却逃不过桓玄的追击,不久被抓。

不过豫州刺史庾楷就不那么顺利了,他虽然也起兵响应,不过军队实在太弱,不堪一击,被谯王司马尚之打得大败,庾楷无奈,只得单骑奔归桓玄。

桓玄毕竟是桓温之后,又得桓冲养育,有大将风度。指挥若定,于白石大破司马尚之部,与杨佺期联兵直逼横江,司马尚之之弟司马恢之所率领的水军全军覆没,司马尚之、司马休之兄弟只得回兵固守石头城。

桓玄等进至石头,殷仲堪进至芜湖,十分顺利,跟幻想的一模一样,然而,就在这紧要的关头,被推为盟主的王恭出事了。

下回刘牢之两叛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