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控制”要如何安放?

家长要求孩子要听话是控制,老师要求学生要有礼貌也是控制,妻子要丈夫早回家是控制,同事要你帮助也是控制,甚至于你对生病亲人的叮嘱也是控制,你的请求、上司的命令、孩子的哭泣、老人的指责……生活中无处不充满着控制。那么,为什么要控制呢?

婴儿一出生,就用哭闹控制着周围的一切。养育者听到哭闹就会去查看并满足婴孩的需求。此时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满足来适应着周围的一切,而此时的满足,也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坐、爬、走,此时孩子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己满足。但是当某些需求不能被满足时,孩子会用发怒、哭喊、撒泼打滚等等一系列形式来达到满足的目的,以此来实现对外在世界的控制,这样的感觉,也满足了孩子的安全感。

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感知认识。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其自我力量的夸大,在现实环境下可能导致受挫,对于外在的失控感,可能会导致其退回到原有的孩子模式。此时的家长,如果能耐心地陪伴并支持引导,使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可控性,就能发展出孩子自己明确的生活目标。

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家长在作为父母之前,大多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对于孩子每个阶段的需求自然不能十分了解,同时作为成人的自己,其安全感也可能并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在过往生活模式中,还会退行到自己的婴儿时期,在家庭关系中呈现出互相控制的模式。作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发展自我的需要,此时就会出现控制和反控制,这或许是很多家庭关系问题的根源。

既然控制和反控制都是安全的需要,那么如何平衡好这样的需要呢?

控制者和反控制者,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安全感得到满足。首先我们得清晰地明确一点,我们不是世界的主宰,不是婴儿时期那个感受上的全能自恋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分清自我和他人的界限,不沉迷于完全控制的假像中,同时看到控制背后的无力感和需要,真实地表达,比控制更能得到支持理解。

就像NLP里说的一样:“自己的事自己决定,他人的事与你何干?老天的事你说了不算”。只有以这样的成人方式,才能平衡好内在自我的需要。

同时还要注意,反控制的目的,无论是为了控制对方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采取对抗的模式,将双方都置于不安之中,都有着将自己推向关系破裂深渊的潜意识导向。

事物的发展总有其两面性,一方面,控制让我们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控制在破坏着我们安全的感受,究竟要怎么做?就看你如何去选择。

作 者: 周 燕

周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舒悦心理咨询服务中心CEO,陕西省慈善协会心理援助中心咨询师,安康义工联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参加过精神分析、释梦、绘画,沙盘,动力沟通等心理学技术理论。参与了青少年心理筛查与援助等项目,多次深入学校单位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受邀参与消防支队的减压及危机干预。咨询方向:情绪情感,人际关系,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个人成长等心理分析服务。咨询风格:以人为本,重视来访者感受,理性分析,关注陪伴。

如果你觉得你对你的生活失去了掌控感,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我们是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和你一起改变你的生活,让你的生活变得积极、喜悦!